0  389068  389076  389082  389086  389092  389094  389098  389104  389106  389112  389118  389122  389124  389128  389134  389136  389142  389146  389148  389152  389154  389158  389160  389162  389163  389164  389166  389167  389168  389170  389172  389176  389178  389182  389184  389188  389194  389196  389202  389206  389208  389212  389218  389224  389226  389232  389236  389238  389244  389248  389254  389262  447090 

2、       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⑵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试题详情

1、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⑴而葬之(古:死;今:士兵;完毕。)

⑵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字11;国庆节。)

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试题详情

2、       其:“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址        ⑵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⑶距院东五里            ⑷以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文漫灭              ⑹独为文犹可识

下平旷              ⑻问

⑼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进愈难

⑾而见愈奇             ⑿然视左右

⒀盖又深              ⒁则至又加少矣

⒂既出               ⒃则或咎欲出者

⒄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⒅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孰能讥之乎            ⒇后世之谬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文中的“其”字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⑴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⑵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⑶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⑷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⑸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试题详情

1、       以:①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由于)  ②无物相之(用来)

③险远(相当于“而”,表并列)    ④由山上(相当于“而”,表承接)

⑤余与四人拥火入(相当于“而”,表修饰)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以”字的用法:

⑴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由于)

⑵方是时,余之力尚足入(用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由于)

⑷夷近(相当于“而”,表并列)

⑸有志矣,不随止也(相当于“而”,表承接)

⑹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因,由于)

试题详情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结合课后练习一,体会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试题详情

2、       提示:本段是补叙,交代了同游者及写作时间并署名。注意“父”的用法,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试题详情

1、       全体齐读。

试题详情

5、集体背诵本段。

试题详情

4、       问:本段表达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发出来的?

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用“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作者本人是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