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9083  389091  389097  389101  389107  389109  389113  389119  389121  389127  389133  389137  389139  389143  389149  389151  389157  389161  389163  389167  389169  389173  389175  389177  389178  389179  389181  389182  389183  389185  389187  389191  389193  389197  389199  389203  389209  389211  389217  389221  389223  389227  389233  389239  389241  389247  389251  389253  389259  389263  389269  389277  44709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质量就等于物质的式量     B.摩尔质量就物质式量的6.02×1023

C.HNO3的摩尔质量是63g       D.硫酸和磷酸的摩尔质量相等

试题详情

1.下列实验仪器不宜直接用来加热的是                   

A.试管      B.坩埚      C.蒸发皿     D.烧杯

试题详情

17.(PK重点线)甲、乙两图分别为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示意图回答问题的能力。  乙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明显表现出了人地之间已经不协调,人类大力开发环境资源,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对抗,所以应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丘陵地区修梯田会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由于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农业活动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放火烧山,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以及人口数量的多少都是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因素。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试题详情

16.下图为某省某地农村土壤污染因果联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恰当的位置。

A.饮用水 B.水生生物 C.食品 D.灌溉污水

E.农作物 F.水体 G.固体废弃物

(2)据图分析,为使土壤避免受污染和破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以农村土壤污染因果联系图为依托,考查土壤污染源及其产生的影响。第(1)题,农药、化肥、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引起农作物、食品受污染和使用污水灌溉造成饮用水、水生生物受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第(2)题,从上题的关联图中可得知,从防治污染源入手,防止土壤污染。

答案:(1)自上而下,左边是F、G,中间的为E、D,右边是C、A、B

(2)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发展节水农业。(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详情

15.(2010年宜昌模拟)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江苏经济发展中出现了“生态曲线拐点”,即环境随经济增长而恶化,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继续增长,而环境开始好转。这个环境开始好转的“转折点”就是“生态曲线拐点”。从江苏发展的经验上来看,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先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到高度发达后再保护环境

②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保护环境

③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④要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使之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读材料可知,江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环境的好转。符合要求的为③④。

试题详情

下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3-14题。

13.“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14.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我国的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13.B 14.C

试题详情

下图中的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解析:选B。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受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以及多暴雨的影响,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12.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土地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解析:选A。读图可知,本区的人口合理承载力为每平方千米30人,而目前A、B地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高达64人、47人,说明该地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该地区的承载力,从而导致人为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试题详情

我国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外流河的某处发生石油泄漏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10题。

8.在四个断面处观测到的污染水面分布状态如下图,其中最东部的断面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9.这种污染通过环境自身净化最快的时间是( )

A.2月            B.4月

C.8月            D.11月

答案:C

10.下图海域能测得这次污染最先到达的点和浓度最低的点分别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试题详情

7.下列有关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即自然环境决定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年代

C.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力

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答案:C

试题详情

6.下列做法或说法符合人定胜天论思想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答案: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