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9651  389659  389665  389669  389675  389677  389681  389687  389689  389695  389701  389705  389707  389711  389717  389719  389725  389729  389731  389735  389737  389741  389743  389745  389746  389747  389749  389750  389751  389753  389755  389759  389761  389765  389767  389771  389777  389779  389785  389789  389791  389795  389801  389807  389809  389815  389819  389821  389827  389831  389837  389845  447090 

2.     从四季景物中选取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叙议结合。

试题详情

1.     朗读二、三两段,体会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试题详情

7.  从游览来说,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少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写作有什么体会?

   因为作者能从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使文章“有补于世”,并使记叙与说理有机结合,严密照应,因而使文章别开生面,于平淡中神奇成为别具一格的游记,传诵千古。

  从中可以体会:

  ①首先要重视立意,有新意,能发人之所未发,小题材可作大文章。

  ②重视构思和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紧凑严密。

 小结?

作业布置?

试题详情

6.  这个感悟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

  第一段的仆碑。

试题详情

5.  作者的感悟除了这,还有吗?

 还有第四自然段中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试题详情

4.作者是怎样从游山中得以感悟?连接记叙和议论两大部分的是什么?

洞之后,似乎只剩下踏上归途了,然而作者不惜笔墨,围绕“悔”字做文章。

作者先作了两点补叙,着重体现“悔”。

所见十一而已,“所见愈奇”,则未至十九,以及更深处境界的更加奇妙也可想。如果真“火且尽”倒也无可奈何,偏偏力尚足、火尚明,一切条件具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这就构成了“悔”的前提。接着举出在共同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以他人之“咎”,旁衬自己之“悔”。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自责的精神,由责生悔,由悔生思,由思而悟,由悟而叹,引发了一大段议论,通篇为之振起,把如两崖对峙,壁立千仞的记游与议论两大部分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这里其过渡之自然,有似“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试题详情

3.这一层作者的感悟是怎么生发的?             

抓住“于是余有叹焉”的“是”转而追根溯源,对第二段进行分析。找出照应的句子。

(点评)现在看第二段,全都活了起来,显得勃勃有生气。原来记叙详略的取舍,都严格按照论说的需要选择的。每一叙述都为立论提供依据,每一论点都折射出游程的投影。前有所蓄,则后必有所发;后有所议,则前必有所本。可谓篇无剩语,句无剩字。自然风光之类可写可不写的一概摈弃,免得喧宾夺主。这篇游记并不为记游而写,作者的目光超越于山情水韵之外,正是九方皋相马“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遣其所不视也。”

试题详情

2.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中心),作者感悟的三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体现出行的什么风格?

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是作者全力捕捉和表达的主旨所在,层层析理,文意既愈进愈深,文笔更曲折多变,抓住四个“不能至”,交错叠用“然”“而”等转折性连词,步步拗转,如登九折之坡,虽陡险而不断,如溯九曲之溪,虽萦回而相通,令人有“若捕龙蛇,博虎豹,急与之角而不敢暇”(柳宗元)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作者峻拔奇崛的文风。

试题详情

(把本课放到“从大自然中感悟人生”的角度导入。)

(出示多媒体图画)

 同学们,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山清水秀、树影婆娑的大自然之画。面对自然,联系自身经历,我们往往产生喜怒哀乐不同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常常通过山水田园这些大自然的景物来抒情,借助大自然的景物来言志,更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出示多媒体文字:“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

   一提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个声音又仿佛在呼唤,是什么?(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田园在召唤诗人的归隐,田园在召唤诗人不要为五斗米而折腰。诗人纵情于家居之乐、田园之乐,这时大自然的一切变得那么亲切,那么善解人意,云呀、鸟呀也使得诗人看得乐而忘返,记得诗人怎么说?(学生背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诗人感到的是人生的情趣。

 同是东晋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怎样向我们展示出自然之美的?(学生背诵第一段)

 面对如此让人物我两忘的美景,生命意识渗透在深邃的宇宙之中,此时人生的荣辱毁誉顿消,诗人弥漫在心头的情感是怎样的——乐。由自然的自由活泼、高旷寥廓、生生不息想到人生的短暂,作者产生什么感情——悲。而且作者把这悲情扩展到古人、今人、后人,面对自然体会整个宇宙人生,经验最大的欢乐和最大的悲哀。这些地方显示了晋人的深情与超迈。

 刚才王羲之对宇宙的观察是仰视,对品类的观察是俯视。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也是仰视、俯视自然之美的千古美文,哪一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文中的写景极为精彩,一起背诵——(学生背诵三、四段)“落霞” →天高低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想到人生悲——希望——昂扬——失望。

 无论是陶渊明、王羲之,还是王勃,他们都从大自然中得以生命,对人生的感悟。

 现在,我们再来看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跟王安石到褒禅山去游历一番,看王安石从中得到什么感悟。

(在温习旧知识中,把新课纳入对自然的感悟的大框架中,使学生学有所得,举一反三,暗示教学的重点是感悟部分)

·创设意境,范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字幕,配音朗读。

·整体感知·

褒禅山游完了,我们了解到作者哪几个段落是写感悟,那几个段落是写游山:

·质疑解疑,研讨·

(以下部分灵活掌握,根据学生实际随机应变。)

要点:

1.  全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哪一段?——作者的感悟。作者的感悟有哪些?

①   要有志

       从游山的经历直接体会到欲达目的,必须有志,一人欲出而众人

     盲从而随不都是无志所致?

②   有了志还要有力和物

从反面推理,有力有物而无志,其后果已为实践证明,那么有志而力不足物不备呢?得论也是不可能的,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志、力、物三要素缺一不可。

③   为志向而尽力,可以无悔

物是客体,故暂置而不论,着重志和力的关系,志是志向,力是力量(精力),

   二者虽同存于主体之中,却齐写并列,志起主导作用,哪怕同样“不能至”,有力而志不坚,在人会被讥,在己会有悔,尽志而力不足,在己既无悔,人亦未能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