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
①举行双边谈判 ②采用政党政治 ③运用法律手段 ④进行武装斗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 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帝制的斗争
③都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④都试图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20.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19.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这次兴办实业浪潮的出现是由于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18.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A.斗争的侧重点上 B.失败的根本原因上
C.失败的客观原因上 D.运动的阶级基础上
17.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6. 梁启超阐述“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观点的《变法通议》发表于
15.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已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渐愤交集。”文中“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 19世纪末期的一个抄本中写道:“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些话
A.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空前尖锐
B.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武装起义的决心
C.体现了人民大众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