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崇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能有效改变
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无根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义的思想。
7.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的。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答案]C
[解析] 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6.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答案]C
[解析] 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为了提高每次烧窑的产量,唐代晚期首次采用了匣钵多件罩烧方法。
B.五代末北宋初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得益于匣钵内的还原气氛。
C.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仅凭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优势来占领
市场。
D.北宋早期使用的十三个字款,反映的是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完全避开了姓氏。
[答案]B
[解析] A项是为了提高质量。C项“三国两晋”时间不准确。D项“完全避开了姓氏”说法过于绝对,中国汉字字意非常丰富,“辛”“吉”“千”“丁”等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姓氏。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越窑的鼎盛”标志的一项是 ( )
A.匣钵单件罩烧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线条纹饰简洁流畅,题材多样。
B.采用匣钵叠烧技术,一方面降低了单件罩烧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量。
C.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起来,如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
D.在上林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单字款铭文,而且这些铭文多出现于细划花纹饰瓷器
之上。
[答案]B
[解析] 这是北宋中期的烧造方法,属于越窑的衰落期。
3.下列关于越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窑虽烧造近千年,但其鼎盛时期可谓昙花一现,虽维持时间并不长,但也能从遗存中找到鼎盛的标志。
B.越窑从东汉起到北宋中期,经历了早期、大发展时期、兴盛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
C.越窑虽然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但正式有名称的时期是在兴盛时期的唐朝。
D.在越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烧造技术不断提高,烧造出来的瓷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北宋中期是衰落期,其烧造技术和产品质量都不如鼎盛期。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它的没落给人以浓重悲凉的意味。
B.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强势文化正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C.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令人困惑,而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
D.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我们对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答案]C
[解析] “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错,原文是“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
1.下列对“儒家文化是否存在的四个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否有自觉继承文化精髓的传人。
B.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存在。
C.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D.文化的独特语言是否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答案]C
[解析] “是否影响”表述错误,原文是“已基本上不能影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