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0040  390048  390054  390058  390064  390066  390070  390076  390078  390084  390090  390094  390096  390100  390106  390108  390114  390118  390120  390124  390126  390130  390132  390134  390135  390136  390138  390139  390140  390142  390144  390148  390150  390154  390156  390160  390166  390168  390174  390178  390180  390184  390190  390196  390198  390204  390208  390210  390216  390220  390226  390234  447090 

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

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二次函数的零点: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既存在,使得,这个也就是方程的根。

试题详情

函数与方程的理论是高中新课标教材中新增的知识点,特别是“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也一定会是高考的考点。从近几年高考的形势来看,十分注重对三个“二次”(即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考察力度,同时也研究了它的许多重要的结论,并付诸应用。高考试题中有近一半的试题与这三个“二次”问题有关

预计2010年高考对本讲的要求是:以二分法为重点、以二次函数为载体、以考察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为目标来考察学生的能力

(1)题型可为选择、填空和解答;

(2)高考试题中可能出现复合了函数性质与函数零点的综合题,同时考察函数方程的思想。

试题详情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试题详情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试题详情

3.确定集合的“包含关系”与求集合的“交、并、补”是学习集合的中心内容,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来寻求方法。

① 区别∈与a与{a}、φ与{φ}、{(1,2)}与{1,2};

A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③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④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

⑤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⑥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试题详情

2.强化对集合与集合关系题目的训练,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真正意义,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两种集合表示方法转换和化简训练;解决集合有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集合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即读懂问题中的集合)以及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常常根据“Venn图”来加深对集合的理解,一个集合能化简(或求解),一般应考虑先化简(或求解);

试题详情

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1.学习集合的基础能力是准确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熟练运用集合的各种符号,如、=、A、∪,∩等等;

试题详情

+(200÷30)=146

所以,符合条件的数共有200-146=54(个)

点评:分析200个数分为两类,即满足题设条件的和不满足题设条件的两大类,而不满足条件的这一类标准明确而简单,可考虑用扣除法。

题型7:集合综合题

例11.(1999上海,17)设集合A={x||xa|<2},B={x|<1},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由|xa|<2,得a-2<x<a+2,所以A={x|a-2<x<a+2}。

<1,得<0,即-2<x<3,所以B={x|-2<x<3}。

因为AB,所以,于是0≤a≤1。

点评:这是一道研究集合的包含关系与解不等式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解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利用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12.已知{an}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且不为0,a1d均为实数,它的前n项和记作Sn,设集合A={(an,)|n∈N*},B={(x,y)| x2y2=1,x,y∈R}。

试问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1)若以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则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当a1≠0时,一定有AB

解:(1)正确;在等差数列{an}中,Sn=,则(a1+an),这表明点(an,)的坐标适合方程y(x+a1),于是点(an, )均在直线y=x+a1上。

(2)正确;设(x,y)∈AB,则(x,y)中的坐标x,y应是方程组的解,由方程组消去y得:2a1x+a12=-4(*),

a1=0时,方程(*)无解,此时AB=

a1≠0时,方程(*)只有一个解x=,此时,方程组也只有一解,故上述方程组至多有一解。

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不正确;取a1=1,d=1,对一切的x∈N*,有an=a1+(n-1)d=n>0, >0,这时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其横、纵坐标均为正,另外,由于a1=1≠0 如果AB,那么据(2)的结论,AB中至多有一个元素(x0,y0),而x0=<0,y0=<0,这样的(x0,y0)A,产生矛盾,故a1=1,d=1时AB=,所以a1≠0时,一定有AB是不正确的。

点评:该题融合了集合、数列、直线方程的知识,属于知识交汇题。

变式题:解答下述问题:

(Ⅰ)设集合,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关键是准确理解   的具体意义,首先要从数学意义上解释  的意义,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解:

的取值范围是UM={m|m<-2}.

(解法三)设这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则二次函数性质知命题又等价于

注意,在解法三中,f(x)的对称轴的位置起了关键作用,否则解答没有这么简单。

(Ⅱ)已知两个正整数集合A={a1,a2,a3,a4},

B.

分析:命题中的集合是列举法给出的,只需要根据“交、并”的意义及元素的基本性质解决,注意“正整数”这个条件的运用,

(Ⅲ)

 

  分析:正确理解

      要使,

k=0时,方程有解,不合题意;

又由

②,

由①、②得

b为自然数,∴b=2,代入①、②得k=1

点评:这是一组关于集合的“交、并”的常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问题条件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才能由此寻求解决的方法。

题型6:课标创新题

例13.七名学生排成一排,甲不站在最左端和最右端的两个位置之一,乙、丙都不能站在正中间的位置,则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解:设集合A={甲站在最左端的位置},

B={甲站在最右端的位置},

C={乙站在正中间的位置},

D={丙站在正中间的位置},

则集合ABCD的关系如图所示,

∴不同的排法有种.

点评:这是一道排列应用问题,如果直接分类、分步解答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容易错,若考虑运用集合思想解答,则比较容易理解。上面的例子说明了集合思想的一些应用,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意总结集合应用的经验。

例14.A是由定义在上且满足如下条件的函数组成的集合:①对任意,都有 ; ②存在常数,使得对任意的,都有

(1)设,证明:

(2)设,如果存在,使得,那么这样的是唯一的;

(3)设,任取,令证明:给定正整数k,对任意的正整数p,成立不等式H。

解:

对任意,,,,所以

对任意的

 

  所以0<,

=

所以

反证法:设存在两个使得,

则由

,所以,矛盾,故结论成立。

所以

+…

点评:函数的概念是在集合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而此题又将函数的性质融合在集合的关系当中,题目比较新颖

试题详情

2、,其中,由中的元素构成两个相应的集合:

.其中是有序数对,集合中的元素个数分别为.若对于任意的,总有,则称集合具有性质

(I)对任何具有性质的集合,证明:

(II)判断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I)证明:首先,由中元素构成的有序数对共有个.

因为,所以

又因为当时,时,,所以当时,

从而,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II)解:,证明如下:

(1)对于,根据定义,,且,从而

如果的不同元素,那么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中也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也是的不同元素.

可见,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中元素的个数,即

(2)对于,根据定义,,且,从而.如果的不同元素,那么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中也不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也是的不同元素.

可见,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中元素的个数,即

由(1)(2)可知,

例9.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 赞成A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的比赞成A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解:赞成A的人数为50×=30,赞成B的人数为30+3=33,如上图,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赞成事件A的学生全体为集合A;赞成事件B的学生全体为集合B

设对事件AB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x,则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人数为+1,赞成A而不赞成B的人数为30-x,赞成B而不赞成A的人数为33-x。依题意(30-x)+(33-x)+x+(+1)=50,解得x=21。所以对AB都赞成的同学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人

点评:在集合问题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数轴法取交并集,韦恩图法等,需要考生切实掌握。本题主要强化学生的这种能力。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考生能由题目中的条件,想到用韦恩图直观地表示出来。本题难点在于所给的数量关系比较错综复杂,一时理不清头绪,不好找线索。画出韦恩图,形象地表示出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例10.求1到200这200个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自然数共有多少个?

解:如图先画出Venn图,不难看出不符合条件                 

的数共有(200÷2)+(200÷3)+(200÷5)

试题详情

2. 已知集合A={y|y2-(a2+a+1)y+a(a2+1)>0},B={y|y2-6y+8≤0},若A∩B≠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总是从正面入手,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和运算,最后得到所要求的结论,但有时会遇到从正面不易入手的情况,这时可从反面去考虑.从反面考虑问题在集合中的运用主要就是运用补集思想.本题若直接求解,情形较复杂,也不容易得到正确结果,若我们先考虑其反面,再求其补集,就比较容易得到正确的解答.

解:由题知可解得A={y|y>a2+1或y<a}, B={y|2≤y≤4},我们不妨先考虑当A∩B=φ时a的范围.如图

,得

.

即A∩B=φ时a的范围为.而A∩B≠φ时a的范围显然是其补集,从而所求范围为.

评注:一般地,我们在解时,若正面情形较为复杂,我们就可以先考虑其反面,再利用其补集,求得其解,这就是“补集思想”.

例4.已知全集A={1,}如果,则这样的实数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即=0,解得

时,,为A中元素;

时,

时,

∴这样的实数x存在,是

另法:∵

=0且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性质。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当时,”不能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是两层含义:

变式题:已知集合,,求的值。

解:由可知,

(1),或(2)

解(1)得

解(2)得

又因为当时,与题意不符,

所以,

题型3:集合的运算

例5.(2008年河南省上蔡一中高三月考)已知函数的定义域集合是A,函数的定义域集合是B

(1)求集合A、B

(2)若AB=B,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1)A=

B=

(2)由AB=B得AB,因此

所以,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例6.(2009宁夏海南卷理)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易有,选A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的交、补运算。

题型4:图解法解集合问题

例7.(2009年广西北海九中训练)已知集合M=,N=,则                              (   ) 

A.                    B.   

C.                  D.

  答案  C

例8.湖南省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数学(理)试卷

设全集,函数的定义域为A,集合,若恰好有2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

解:

时,   ∴

,∴

时,在此区间上恰有2个偶数。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