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0564  390572  390578  390582  390588  390590  390594  390600  390602  390608  390614  390618  390620  390624  390630  390632  390638  390642  390644  390648  390650  390654  390656  390658  390659  390660  390662  390663  390664  390666  390668  390672  390674  390678  390680  390684  390690  390692  390698  390702  390704  390708  390714  390720  390722  390728  390732  390734  390740  390744  390750  390758  447090 

2、下列相关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相关实验
预期目的
A.
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大理石粉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反应
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B.
把装有颜色相同的NO2和N2O4混合气的两支试管(密封)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C.
在蔗糖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并加热
探究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D.
两支试管中装有等体积、等浓度H2O2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FeCl3溶液
探究FeCl3溶液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试题详情

1、下列能够检验出KI中是否含有Br的实验是

  A.加入足量的新制氯水,溶液变色则有Br-

  B.加入酸性KMn0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是否褪去

  C.加入少量的碘水,再加入CCl4振荡,有机层有色,则有Br-

  D.加入足量FeCl3溶液,用CCl4萃取后,在无色的水层中加入氯水,溶液呈橙黄色,则含有Br

试题详情

2.(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

[赏析]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

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杨柳渡头”。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这其中隐隐透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全句从静与动两个侧面清晰地描绘出江边送客时的情景。第二句写客船已发,送行者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头目,送友人,心逐江波。情思悠远。这时,惜别变为对朋友一路行程的关心。这两句,既是环境的安排,也有气氛的烘托,为以下的感情抒发作了准备。

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格调的高下,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说是翻空出奇。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不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视,耳可以闻的东西。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可以体察入微。一句话,“春色”即为“相思”的表征。人们对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春色的歌咏,此时也都成了“相思”一语的丰富内涵。

两个事物,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有某一点相近,即可构成比喻。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为它是合于情理的。仔细一想,人们的友爱,朋友的情谊,不正象那使万物滋荣,随着东风细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也如同友谊那样情意绵绵么?人们生活在友爱之中,心里会泛起无限春意。朋友间的感情交流。也恰如温馨和煦的春风。从诗的上下文说,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杨柳”而来。由“杨柳”.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烂漫的春景。从第二句的“罟师荡桨”四字.也可以想见那一江浓绿如酒的春水。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现成而无生硬之感。

首句很有诗情画意,“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自然使人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春潭的美丽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读者的脑海,确实是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这样一幅春潭送别图就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出来。第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而不是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因为主、客都只有“半酣”,且临别时“帐饮无绪”,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第三句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别情充溢宇宙。

最值得赞赏的是末句。恨也好,愁也好,怨也好,都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点创造性思维,是难以形容的。前人曾把愁、怨、恨“物化”,说它可以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可以抛──“故已抛愁与后人”,可以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可以割──“美酒如刀割断愁”…郑文宝用“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笔者也曾把它搬上飞机,“波音纵愿驮奴怨,载向云霄当坠”。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载”字,不知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多少空间!

试题详情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1.①(2分)送别(离别)  杨柳  ②(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试题详情

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

试题详情

3、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如“可结果是千篇一律,不是退稿,就是泥牛入海”等句子,既彰显了作者的语言功底,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个性。

                (贵州遵义 张宗明 荐评)

试题详情

2、构思新颖,观点鲜明。文章开篇和结尾引用了“失败”与“坚强”等对于“挫折”的两种完全对立的看法,把“挫折”形象化,同时,作者用自己的成功阐释了“坚强”等的观点,既使枯燥的议论情趣化,又让读者在对比中感悟其中的哲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