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2、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这一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3、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作以总结
(1)过渡句是哪一句?
①于是余有叹焉。
(2)古人游览情况是怎样的?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今人(当时)游览情况是怎样的?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志向: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自身的力量: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外物的辅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5)作者对自己这次游洞情况的感叹是?
“此余之所得也”:
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可讥;在己: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在己:无悔;于人:孰能讥之乎?
归纳结构示意图:
第四段: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步骤1:朗读课文(集体一遍,个人一遍)
注意:句读,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步骤2:翻译串讲
①于:对于。仆碑:倒了的石碑。以:以(之),因此。介词省略。悲:悲叹。夫:那,指示代词。之:两个“之”都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谬:弄错,使……错误,使动用法。其传:它的(古书)流传的(文字)。传:动词用作名词。莫:没有人。名:说清楚,名词用作动词。胜:尽。道:说。②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的手段),深思而慎取: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之:代词,古书。学者: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步骤3:归纳总结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作者借仆碑抒发感慨,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第四段: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步骤1:朗读课文(集体一遍,个人一遍)
注意:父:通“甫”,读“fǔ”
步骤2:翻译串讲
①介绍古代人的称谓(可根据情况简单介绍)
[直称姓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敬称或自称: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称谥号]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称斋名]南宋诗人杨万里称为杨诚斋;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称籍贯]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称其王右军;王维世称王右丞;杜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步骤3:归纳总结
2、文意理解
这一段是写游山的心得,那么作者的心得是什么?哪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
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重点词语: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三段:
①于是余有叹焉。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⑤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⑥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⑦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⑧此余之所得也!
步骤1:朗读一遍(齐读一遍、单独读一遍)
步骤2:串讲并和学生一起口译
①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叹:感叹。焉:句末语气词。②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于:对于。得:收获。以:因为。其:他们,指古人。求思:探究、思考。之:得,补语的标志。深:深刻。而:而且。无不在:无处不在。③夫:句首发语词。夷:平坦。以:而,连词,表并列。则:表假设。④而:但是。句子之间的转折。奇伟:奇妙雄伟。瑰怪:珍贵奇特。非常:不同寻常。古今异义。观:景象,景观。名词。险远:险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而:因而。之:一、二处是“的”,第三处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罕至:很少到达。焉:代词,那里。⑤不随以止:不随(之)以止,随从别人而中止。以:连词,承接。然:但是。⑥怠:懈怠。至于:到达。古今异义。幽暗:幽深、昏暗。昏惑:迷乱,使人迷乱。而:转折,但。物:外物。以:来,目的连词。相:辅助。动词。xiàng。⑦然:但。足以:足够用来。焉:那里。代词。而:但。于:在。为:是。有悔:有所后悔。尽:尽了。可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其: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难道。孰:谁。之:他。⑧得:此次游山的心得。
步骤3: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
4、第二段写作手法分析:
(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二段大意及结构
提问:
(1)作者游览了哪些景观?
(前洞、后洞)
(2)洞的特点、游览的人的情况如何?
(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 寒 深,记游者少)
(3)哪些地方表明游洞结束?
(遂与之俱出)
(4)“盖余所至……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写了什么?
(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注意:追记
具体分析如下: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小结: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如图所示:(可作板书设计)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