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存在的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2)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例题1: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B.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D.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例题2:
苏联工业化实现是在
A.联共(布)“十四大”之后 B.联共(布)“十五大”之后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例题3:
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质是
A.把苏联建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对抗资本主义的进攻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例题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高积累、高速度,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C.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D.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D B C
2、农业集体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
例题1:
1927年后苏联农村的生产资料状况是
A. 农民私有 B.集体所有 C.全民所有 D.社会所有
例题2:
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个体小农经济改造采取的政策是
A.鼓励发展 B.取消兼并 C.行政强迫 D.消灭
1、工业化:
1925年12月,苏联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与西方国家不同)
结果:
从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完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例题1:
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不同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例题2: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最大成绩是
A.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使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苏联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C.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答案:A A
1922年年底,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加盟的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991年解体,历史上存在69年。
4.意义:
(1)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苏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 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附:(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①核心内容是,在改革旧经济关系、建立新经济关系方面用逐步过渡的方法代替直接过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在保证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建立工农经济联盟,吸引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一切力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经济。②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份和资本主义成份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的经济基础。③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布尔什维克党企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内战争结束后,非常措施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加强,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危机,说明它已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的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它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内容:
(1)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多种经营方式,利用利润刺激生产。
(3)实行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调节生产。
(4)实行按劳分配,它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2、时间:
1921年,俄共“十大”后,苏俄进入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期。
1、背景:
(1)经济方面: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大旱造成了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2)政治方面: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发生暴动。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争,红军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俄政权得到了巩固。
重点:如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①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正确的。它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的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②有些措施超出了战争需要。无代价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用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所需要的,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需的;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③特点就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政策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商品和市场关系的否认,他们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需求,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弊端十分明显,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例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B.巩固新生的苏俄政权
C.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例题2: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以及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B.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其特点是撇开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例题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突出的内容表现为是
A.无代价的征收农民的余粮
B.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D. “不劳动者不得食”
例题4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政权性质的是
A. 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宣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 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 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 签订《不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例题5: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最能反映俄国人民强烈愿望是
A. 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宣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 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 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签订《不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答案:A D B A B C
2、内外政策:
①对内政策:
(1)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建红军。
(3)先是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e、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②对外政策:1918年,为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从而巩固新生政权。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