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1874  391882  391888  391892  391898  391900  391904  391910  391912  391918  391924  391928  391930  391934  391940  391942  391948  391952  391954  391958  391960  391964  391966  391968  391969  391970  391972  391973  391974  391976  391978  391982  391984  391988  391990  391994  392000  392002  392008  392012  392014  392018  392024  392030  392032  392038  392042  392044  392050  392054  392060  392068  447090 

5.如图所示,人在平板车上用水平恒力拉绳使重物能逐渐靠近自己,人相对车始终不动,重物与平板车之间、平板车与地面之间均无摩擦.设开始拉重物时车和重物都是静止的,车和人的总质量M=100 kg ,重物的质量m=50 kg,拉力F=200 N,重物在车上向人靠近了3 m,求:

(1)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

(2)这时车和重物的速度.

解析:(1)设重物在车上向人靠近L=3 m时,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为s,依题意有:

m(Ls)=Ms

整理得:s=1 m.

(2)人和车的加速度a== m/s2=2 m/s2

则人和车在地面上移动1 m时的速度为:

v==2 m/s

此时物体的对地速度为v,根据mvMv得:

v=4 m/s.

答案:(1)1 m (2)4 m/s

试题详情

4.小球1追碰小球2,碰撞前两球的动量分别为p1=5 kg·m/s,p2=7 kg·m/s,正碰后小球2的动量p2′=10 kg·m/s.则两球的质量关系可能是( )

A.m2m1   B.m2=2m1

C.m2=4m1  D.m2=6m1

解析:由动量守恒定律,很容易得到碰后小球1的动量p1′=2 kg·m/s,这丝毫不能反映出两球的质量关系,这就要从题中内含的其他关系去寻找.

首先,“追碰”表明碰前小球1的速度大于小球2的速度,即v1v2,由v=可得,>,即m2>,排除了选项A的可能.

按同样思路,碰后应有v1′≤v2′,≤,有m2≤5m1,排除了选项D的可能.

由动能不增原则可知:Ek1+Ek2Ek1′+Ek2′,由动能Ek与动量p的关系:Ek

可得:+≥+

即有:m2≥,排除了选项B的可能.

综合以上结论得:≤m2≤5m1,只有选项C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3.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运动,已知mAmB,当两球相碰后,其中一球停止运动,则可断定( )

A.碰前A的动量与B的动量大小相等

B.碰前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C.若碰后A的速度为零,则碰前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D.若碰后B的速度为零,则碰前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解析:碰后只有一球静止,说明系统总动量不为零,选项A错误;由于不知道哪个球停止,则不能判断碰前谁的动量大,B错误;由于二球相向运动,一球停止,另一球的运动方向必与其原运动方向反向,总动量与静止球原动量方向相同,因此选项C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2.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今有一颗质量为m、速度为v0的子弹沿水平方向击中木块,在子弹未穿出木块的过程中,木块受到的冲量大小为( )

A.mv0    B.mv0

C.  D.mv0

解析: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M)v

木块受到的冲量大小IMv

联立解得:I

选项C、D是相同结果的不同表达式,所以选项C、D正确.

答案:CD

试题详情

1.如图所示,木块B与水平弹簧相连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B内,入射时间极短,关于子弹和木块组成的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子弹从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B.子弹射入木块的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C.子弹射入木块的过程中,系统动量不守恒

D.木块压缩弹簧的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解析:子弹射入木块在瞬间完成,这一过程木块的位移以及弹簧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故木块与子弹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这一过程机械能不守恒.压缩弹簧的过程动量越来越小,但木块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选项B正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12.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mA=1 kg的物块A与质量mB=2 kg的物块BAB均可视为质点,A靠在竖直墙壁上,AB间夹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AB均不拴接),用手挡住B不动,此时弹簧弹性势能Ep=49 J.在AB间系一轻质细绳,细绳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如图所示.放手后B向右运动,绳在短暂时间内被拉断,之后B冲上与水平面相切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其半径R=0.5 m,B恰能到达最高点C.取g=10 m/s2,求:

(1)绳拉断后瞬间B的速度vB的大小;

(2)绳拉断过程绳对B的冲量I的大小;

(3)绳拉断过程绳对A所做的功W.[2008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分析:AB系统的运动可以分为以下过程:

(1)弹簧推B物体至绳子伸直前;

(2)绳子伸直至被拉断;

(3)B运行至最高点过程.

分析清物体的运动过程,问题就变得很清晰了.

解析:(1)设B在绳被拉断后瞬间的速度为vB,到达C点时的速度为vC,有:

mBgmB

mBvmBv+2mBgR

代入数据得:vB=5 m/s.

(2)设弹簧恢复到自然长度时B的速度为v1,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有:

EpmBv

ImBvBmBv1

代入数据得:I=-4 N·s,其大小为4 N·s.

(3)设绳断后A的速度为vA,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有:

mBv1mBvB+mAvA

WmAv

代入数据得:W=8 J.

答案:(1)5 m/s (2)4 N·s (3)8 J

试题详情

11.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放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的铍“辐射”.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氮(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氢核、氮核的速度之比为7∶1.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上述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假设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核或氮核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1 u等于一个12C原子质量的.取氢核和氮核的质量分别为1.0 u和14 u)[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

解析:设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v,氢核的质量为mH,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和vH′.

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mvmv′+mHvH

mv2mv2+mHvH2

解得:vH′=

同理,对质量为mN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

vN′=

可得:m

根据题意可知:vH′=7vN

将数据代入可得:m=1.2 u.

答案:1.2 u

试题详情

10.如图甲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面的AB区域内存在水平向右的电场,电场强度E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不带电的绝缘小球P2静止在O点.t=0时,带正电的小球P1以速度v0A点进入AB区域,随后与P2发生正碰后反弹,反弹速度大小是碰前的倍,P1的质量为m1,带电荷量为qP2的质量m2=5m1AO间距为L0OB间距L=.已知=,T=.

(1)求碰撞后小球P1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及所需时间.

(2)讨论两球能否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2008年高考·广东物理卷]

解析:(1)小球P1到达O点的时间t1==T,与P2碰撞时,电场刚好由零增加到E0.

P1P2碰撞后,P2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1v0m1v1+m2v2

其中v1=-v0

解得:v2=(水平向右)

碰撞后小球P1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m

a1==

解得:sm

所需时间t2==.

(2)设P1P2碰撞后又经Δt时间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且P1受到的电场力不变,由运动学公式,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则有:

s1s2

即-v1·Δt+a1·Δt2v2·Δt

解得:Δt==3T

P1受到的电场力不变

P2分析:s2v2·Δtv0·=L0<L

所以假设成立,两球能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答案:(1) 

(2)两球能在OB区间内再次发生碰撞

试题详情

9.一置于桌面上的质量为M的玩具炮可水平发射质量为m的炮弹,且炮可在水平方向自由移动.当炮身上未放置其他重物时,炮弹可击中水平地面上的目标A;当炮身上固定一质量为M0的重物时,在原发射位置沿同一方向发射的炮弹可击中水平地面上的目标B.炮口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如果两次发射时“火药”提供的机械能相等,求BA两目标与炮弹发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之比.[2008年高考·海南物理卷]

解析: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0=mv1Mv2

Emv+Mv

解得:v1

炮弹射出后做平抛运动,故有:

hgt2

xv1t

解得:目标A距炮口的水平距离x

同理,目标B距炮口的水平距离为:

x′=

解得:=.

答案:

试题详情

8.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两摆的摆长相同,且悬挂于同一高度处,AB两摆球均很小,质量之比为1∶2.当两摆均处于自由静止状态时,其侧面刚好接触.向右上方拉动B球使其摆线伸直并与竖直方向成45°角,然后将其由静止释放.结果观察到两摆球粘在一起摆动,且最大摆角为30°.若本实验允许的最大误差为±4%,则此实验是否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试分析说明理由.[2008年高考·宁夏理综卷]

解析:设摆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摆长为lB球的初始高度为h1,碰撞前B球的速度为vB.在不考虑摆线的质量的情况下,根据题意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h1l(1-cos 45°)

mBvmBgh1

设碰撞前后两摆球的总动量的大小分别为p1p2,则有:

p1mBvB

联立解得:p1mB

同理可得:p2=(mA+mB)

联立解得:=

解得:()2=1.03

由此可以推出:||≈2%<4%

所以,此实验在规定的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答案:是 理由是:实验的误差约为2%,小于允许的最大误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