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1925  391933  391939  391943  391949  391951  391955  391961  391963  391969  391975  391979  391981  391985  391991  391993  391999  392003  392005  392009  392011  392015  392017  392019  392020  392021  392023  392024  392025  392027  392029  392033  392035  392039  392041  392045  392051  392053  392059  392063  392065  392069  392075  392081  392083  392089  392093  392095  392101  392105  392111  392119  447090 

4.在等差数列中,已知等于     (   )

    A.1003 B.1004  C.1005 D.1006

试题详情

3.集合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在第三象限,则=(   )

    A.        B.

    C.    D.

试题详情

2.已知物体的运动方程为(t是时间,s是位移),则物体在时刻t=2时的速度为(    )

A.           B.         C.       D.

试题详情

1.的值为(  )

A.          B.        C.          D.

试题详情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试题详情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试题详情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试题详情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试题详情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