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主要得益于: ( )
A.纬度位置 B.地面状况 C.大气环流 D.人类的活动
6.关于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地类型较为单一,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一般没有气象灾害发生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D.水系发育好,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5.我国耕地东多西少,草原西多东少,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
A.开发历史长短不同 B.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不同
C.各地生产方式不同 D.各地生产习惯不同
4.下列农作物中,在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有大面积分布的是: ( ) A.棉花、甜菜 B.水稻、油菜 C.小麦、甘蔗 D.桑蚕、花生
3.下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破坏植被无关的是 ( )
A.某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 B.某河近年来含沙量增长
C.某山区地下水位持续降低 D.某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
2.下列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B.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部实行还林还草
C.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
D.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须费用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
1.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国家规定黄河流域每亩耕地补贴200公斤粮食,长江流域每亩耕地
补贴300公斤粮食,这主要原因是 ( )
A.黄河流域以种小麦为主,价格较低
B.长江流域以种水稻为主,价格较高
C.黄河流域以种小麦为主,产量较低
D.长江流域以种水稻为主,产量较高
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综合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综合开发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②走立体农业之路
低山丘陵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立体农业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脆弱,立体农业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既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能带动当前即或受益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
③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鸭、野生猕猴桃、残次木材的加工,大大提高农民收
(2)生态建设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重要原因,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能力训练]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人口数量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关系出现了明显矛盾
大量非耕地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2)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生物资源:口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热等最难改造的生产条件并不存在根本缺陷,但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一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其一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大。其二,这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地表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业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三,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