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水的顺序是甲>乙>丙
B.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18.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A.Fe(NO3)3、NaOH、CuSO4、KCl B.KCl、AgNO3、HCl、HNO3
C.BaCl2、Na2SO4、NaHCO3、 HCl D.CuSO4、NaCl、KNO3、BaCl2
17.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能用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的是
序号 |
烧杯中的物质 |
x溶液 |
① |
铜锌合金 |
稀HCl |
② |
盐酸与稀硫酸 |
BaCl2溶液 |
③ |
生锈的铁钉 |
稀HCl |
④ |
HCl和MgCl2溶液 |
NaOH溶液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下列物质的转化中,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A.Fe→FeSO4 B. Cu(OH)2 →CuCl2 C.CaO→CaSO4 D.CaCO3→CO2
15.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M→N:先将M降温过滤后再将滤液升温
C.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14.下列实验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混有稀盐酸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在Na2CO3、K2SO4、AgNO3溶液中分别滴加BaCl2溶液,都产生白色沉淀
C.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加入Fe(OH)3固体,溶液变红色
D.向久置空气中的熟石灰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12.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是重要化工原料,该物质在潮湿空气中极不稳定,易分解并引起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S2O4=Na2S2O3+Na2SO3+X。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X的化学式为SO2
C.Na2S2O3中S的化合价为+3价 D.Na2S2O4通常要在干燥阴凉处密闭贮存
13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O气体 |
CO2 |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
B |
NaOH溶液 |
Na2CO3 |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C |
CaO固体 |
CaCO3 |
加水溶解,过滤 |
D |
FeSO4溶液 |
CuSO4 |
加入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过滤 |
11.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 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6.4 |
3.2 |
4.0 |
0.5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56 |
7.2 |
0.5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10.“化学反应绿色化”就是要求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物。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的是
|
|
|
D.制取氨气:(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
9.右图为某有机物(C9H10O3)的分子模型,该有机物是一
种高效食品防腐剂。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3种元素组成
B.该有机物能减缓食品变质
C.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1
D.该有机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