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历史现象的异同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运用比较的方法回答:
1. 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44. (答) (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周秦以来历史文化的积累,是唐代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5分) (2)唐朝采用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欧亚各国学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来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有利于唐朝文化的丰富多彩。(5分) (3)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朝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印迹。(5分)
43. [答] ⑴.印度半岛、波斯湾; ⑵.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日本、韩国;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东南亚地区; ⑶.原因: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 ③.造船业发达,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④.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2. (答) ⑴.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 ⑵.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度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并受到唐朝政权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⑶.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法律的权威在当时占了上风; ⑷.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 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唐朝初期皇权并不是绝对的权威,这与以后各朝代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41. [答] ⑴.开凿于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⑵.因果关系。认为运河的开凿导致隋朝的灭亡; 看法不全面。隋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暴政,开凿运河是暴政的一方面,不是隋亡的主要原因; ⑶.承认开凿运河劳民伤财的同时,也看到了运河的积极作用; 这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的方法是正确的; ⑷.材料三认为运河的开凿功大于过,若无隋炀帝为自己巡游之事,开凿运河大可与禹治水相提并论,这一评价是正确的。因为:他批评了隋亡归罪于运河开凿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⑸.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有利于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至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⑹.认识: 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二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三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四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为评价标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D |
B |
C |
B |
A |
D |
D |
B |
A |
A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C |
A |
A |
B |
B |
A |
A |
B |
C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B |
C |
B |
C |
B |
D |
B |
B |
A |
C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D |
D |
D |
A |
A |
A |
D |
C |
B |
C |
44.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中古史(隋唐)答案
43. 两汉时期,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水上交通线,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往西延伸,涉及的范围更广。回答: ⑴.汉唐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延伸最远分别到达何处? ⑵.在现在我们所说的“东盟与中日韩(3+1)”地域范围内,唐代时主要通过哪条海陆与这些国家友好往来? ⑶.汉代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唐代丝绸之路则海陆并举。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原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