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
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
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
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________(“促进”、
“抑制”)牧草生长。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________。
(3)乙图中的A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该草原的最大的控制放牧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放牧演替是次生演替,草本植物是群落演替中重要的物种。正常的放牧,
能促使牧草的发育,增强其再生性,提高营养价值。因此,适当的放牧,对草原
植被的发展和维持,畜产品产量的提高都有好处。如果天然草场长期不利用,则
会枯草宿存、蚊蝇孳生,植株变得稀疏、细弱,春季萌动的时间也会大大地推迟。
但是如果过度利用,长期过度的啃食及践踏,超出了草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则常常引起草场的退化,即植被的“逆行演替”。环境变化最明显的是土壤变得
坚硬,侵蚀作用加剧,严重时可导致荒漠化,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根
据放牧演替的规律,对草场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消除无价值的植物物种,提高
有价值牧草的生产率,可以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封
育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是积极的方法是对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改造,建
立起保护与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制度。在草场建设上实行“划区轮牧”,通过轮
牧,缩短家畜的啃食期,延长草类休整期,并可使优良牧草开花结实,自然落籽,
为提高植物覆盖度创造条件。
答案:(1)次生演替 促进 (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保持较高的畜产品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
(5)培育优良牧草,消除有害植物,提高牧草产量;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
牧;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轮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旱等措施;
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等(答对两条即可)
12.右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
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
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解析:这两个物种处于共同的区域内,生态位重叠,有竞争关系;题中b是指每
一物种摄取食物种类的多少,该值越大,食物链越复杂,表示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d越小表示这两个物种共同的食物越多,竞争越激烈,故C项正确。此为有限的
环境,两物种的种群增长曲线只能是“S”型。
答案:C
11.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
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水分
解析:地球表面温度演变的特征是:从赤道开始向两极大致是逐渐下降的,在空
间垂直高度上,每上升100 m,温度约下降0.6℃。温度影响植物类群的分布,特
殊地貌特征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山麓为亚热带气候、山顶为高寒气候,从而
形成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的植被分布特征。
答案:C
10.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
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
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 样地 |
跳虫类 |
蜱螨类 |
线蚓类 |
线虫类 |
||||
物种类 |
密度 |
物种类 |
密度 |
物种类 |
密度 |
物种类 |
密度 |
|
有机肥田 |
10 |
167 |
38 |
30 |
40 |
120 |
19 |
339 |
化肥田 |
4 |
79 |
16 |
41 |
18 |
32 |
7 |
52 |
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物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解析:从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机肥田中的土壤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
复杂,其物种数远远大于化肥田。使用有机肥,可为土壤生物提供更多的有机营
养,有利于土壤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异养微生物的大
量繁殖,使土壤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有机质减少),长期使用化肥,可导致土壤板
结,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A
9.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解析: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分布。植物的垂
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
主要与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有关。
答案:D
8.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
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饲养方式 |
植丛中的动物 |
底栖动物 |
浮游动物 |
其他 |
|
鱼种a |
单养 |
0.42 |
0.12 |
0.01 |
0.45 |
混养 |
0.05 |
0.35 |
0.05 |
0.55 |
|
鱼种b |
单养 |
0.43 |
0.23 |
0.01 |
0.33 |
混养 |
0.40 |
0.12 |
0.04 |
0.44 |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
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
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混合放养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
胃内食物可知: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
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
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
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
答案:A
7.(2010·威海质检)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
数
解析:生物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答案:C
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
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解析:据题意:“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推出该过程包
含了种内互助、竞争;另外“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推出该过程明显发生种内斗争。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同种的其他个体存在就存在种
内斗争。
答案:B
5.(2010·苏州调研)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
绿藻(浒苔)。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
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答案:B
4.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B.影响因素不同
C.起始条件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
物或存在过生物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