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2901  392909  392915  392919  392925  392927  392931  392937  392939  392945  392951  392955  392957  392961  392967  392969  392975  392979  392981  392985  392987  392991  392993  392995  392996  392997  392999  393000  393001  393003  393005  393009  393011  393015  393017  393021  393027  393029  393035  393039  393041  393045  393051  393057  393059  393065  393069  393071  393077  393081  393087  393095  447090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试题详情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试题详情

(三)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 词汇”和“ 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品味] 本段采用了三种说明方法:比喻说明,如“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 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就运用了这两种说明方法。

[体会] 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也就是说,所举的例子恰巧能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段所举的材料有:热河普陀拉的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这些材料恰巧能说明段首提出的观点: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疑难问题探析]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 拘束性”,但也有它的“ 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来说明各民族建筑之间的相通性。各民族建筑表现出来的形式虽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但是,其功用或主要性能却是一致的,有相通性。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语篇鉴赏

谨严的结构美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恰似一座造型完美的建筑,表现出谨严的结构美。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 四)( 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接着,阐释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 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古人讲,作文要有物有序。有序,就是恰当地安排文章的顺序。此文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件来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体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说明顺序。先分说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使是一个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结构。因而,整篇文章显出谨严的结构美。

试题详情

(二)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品味] 这段话采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如,“ 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 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体会] 这段话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总说“ 这种‘ 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中间分说了两层意思:一、文章有多种体裁;二、建筑也有“大文章”或“ 小品”。后面总说中国的建筑注重遵循中国建筑的共同“文法”。

试题详情

语篇品读

[重点语段品读]

试题详情

2.梁思成论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1)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①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②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③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词汇,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拱、梁、搏、瓦、檐为其“词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搏等之法式为其“文法”。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④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2)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①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②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

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

③着重布置之规制。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

④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他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序》)

试题详情

1.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子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试题详情

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或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自行确定课题。

交流  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考察报告,并选择个性鲜明、材料详实的考察报告,课上交流。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相关链接]

试题详情

5.青瓦·红墙·浮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