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2903  392911  392917  392921  392927  392929  392933  392939  392941  392947  392953  392957  392959  392963  392969  392971  392977  392981  392983  392987  392989  392993  392995  392997  392998  392999  393001  393002  393003  393005  393007  393011  393013  393017  393019  393023  393029  393031  393037  393041  393043  393047  393053  393059  393061  393067  393071  393073  393079  393083  393089  393097  447090 

1.字音

   地(màn)   接(sǔn)  斗(ɡǒnɡ)  幕(wéi)

   蚂蚱(mà zhɑ)    吻(jǐ)     屋(lǐn)    柁墩(tuó dūn)

   兽(qiānɡ)     影(bì)     穹窿(qiónɡ lónɡ)

试题详情

2.“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至“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剖析:说明中国的建筑体系和希腊、罗马的建筑体系一样,也有自己的风格和手法。

   为将这一相对陌生的建筑名词介绍给读者,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形象地把“风格和手法”称为“文法”,建筑如同语言,是各民族世代传承、世代加工,从而形成惯例。中国建筑中如何组织梁架、构建承托屋顶的结构,如何求得屋顶的曲面,如何收束瓦顶,并使这种曲面起到装饰作用,这些都成为我国两三千年沿用的惯例法式。就像语言文字中的“词汇”一样,建筑学上的“柱”“枋”“门”“墙”“正房”“厢房”“庭院”等亦属建筑“词汇”。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建筑有自己的风格和手法,指出“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这是一种作横向比较的说明方法。

试题详情

1.“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至“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剖析:这一段说明屋顶的装饰作用。当屋顶是坡面时,屋顶的四角是翘起的,其装饰性在很早之前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

   运用了比较的手法说明其他建筑体系对屋顶的不重视,以突出中国建筑中中式屋顶装饰性的特征。同时进行了引证说明,在我国《诗经》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形象地展示了屋顶像振翅欲飞的鸟一样,这种装饰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试题详情

3.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剖析:这又是一个成功使用比喻说明的例子。作者运用了诠释和比喻的说明方法,把“墙壁”比作“帷幕”,形象地突出其不负重、只起隔断作用的特点。

试题详情

2.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

   剖析:“个别建筑物”指的是相对独立的一座房屋,“一‘所’房子”由若干“个别建筑物” 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组成。

试题详情

1.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剖析: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单调枯燥的建筑术语变得具体可感。比喻说明,是本文一大特色,这里把中国邻近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比作“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突出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试题详情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试题详情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试题详情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试题详情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