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2920  392928  392934  392938  392944  392946  392950  392956  392958  392964  392970  392974  392976  392980  392986  392988  392994  392998  393000  393004  393006  393010  393012  393014  393015  393016  393018  393019  393020  393022  393024  393028  393030  393034  393036  393040  393046  393048  393054  393058  393060  393064  393070  393076  393078  393084  393088  393090  393096  393100  393106  393114  447090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思考练习:(多媒体文稿演示)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

B.“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内蒙访古》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两句话要说明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个一般陈述句。B句则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试题详情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试题详情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试题详情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试题详情

6.付梓  7.尺牍  8.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试题详情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5.蕴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