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2923  392931  392937  392941  392947  392949  392953  392959  392961  392967  392973  392977  392979  392983  392989  392991  392997  393001  393003  393007  393009  393013  393015  393017  393018  393019  393021  393022  393023  393025  393027  393031  393033  393037  393039  393043  393049  393051  393057  393061  393063  393067  393073  393079  393081  393087  393091  393093  393099  393103  393109  393117  447090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试题详情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      和       .

试题详情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附: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档承,并行不悖

试题详情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试题详情

   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试题详情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试题详情

3.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附:板书设计

对应性

材料      观点

最佳性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试题详情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