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具体体现:①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确定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③提出并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性; 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等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具体体现: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②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③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④ 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⑤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⑥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⑦ 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支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具体体现: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1、创立的背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国内形势可以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2)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如何适应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1)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5)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6)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到了广东高州。在参加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后,考察广东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第80个生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结:是对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集中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主要内容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邓小平理论其他内容
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提出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5、十五大
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4、十四大
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肯定邓小平的重大贡献
3、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严峻,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国内人们思想混乱,对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内容: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意义: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一步到位的思想--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概括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很快就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