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3120  393128  393134  393138  393144  393146  393150  393156  393158  393164  393170  393174  393176  393180  393186  393188  393194  393198  393200  393204  393206  393210  393212  393214  393215  393216  393218  393219  393220  393222  393224  393228  393230  393234  393236  393240  393246  393248  393254  393258  393260  393264  393270  393276  393278  393284  393288  393290  393296  393300  393306  393314  447090 

2.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据图回答:

⑴0-25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含量。

⑵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     

⑶0-15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⑷30-45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Ⅱ、在用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和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实验,结合光合作用强度问题与呼吸作用的综合考察

答案:

Ⅰ、(9分)⑴CO2 ⑵强 ⑶减慢  ⑷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与其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相等(或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

Ⅱ、(7分)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

观察指标:生根数量(或长度)  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生长素浓度(合理答案都给分)

试题详情

1.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解析: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条件:光照,二氧化碳下(NaHCO3)。“无空气”避免空气中氧气的干扰

答案:B

试题详情

   比如第四小题,很多学生偏离题意天马行空。没有依据本题给你的有效信息合理推出结论。其实类似这样的试题有很多,多数学生因没有依据材料推理的情况也很普遍。

我们在指导解题的过程中,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普遍存在。我们多数会在高三第三轮复习的时候给学生做解题方法的具体指导,是针对考试的需要做的应试指导。如果我们在以往的课堂中就很注意渗透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更可以授人以“渔”达到新课程要求的目标。

如何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寻找一个解决方法。我把重点放在了45分钟的课堂,这里首先谈谈我针对性的课题整合和课堂设计:

45分钟的课堂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合理有效的课堂可以给学生一双飞翔的翅膀。我们的高中新课程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通史课程,要求学生是在掌握基本通史知识下的课程新的整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给了教师和学生各自提升的平台和自由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课标,根据生情、学情设计活泼生动的课堂,引导学生融入,达到效果。我的课堂设计,要求教师首先要细心观察课程内容,然后要关注生情、学情,关注知识点前后的衔接。

我的课堂是这样设计的:我把它称之为“层进式”有效教学模式。

本模式可以分为三层三步式。

整体脉络
 
      第一层,基础认知。(课前)

大专题内小专题的整合
 
    

图例:  第二层,提升认知,感悟“通史”。

         (课堂)

重难点突破
 
    

第三层,论从史出,有效训练。

         (课后)

第一层,基础认知。

课前,重视将课标要求的知识,布置给学生预习,对一些基础概念要求学生先去认知。比如:必修一模块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关于宗法制、分封制、秦“皇帝制”等重点概念的认知。

第二层,提升认知。这个步骤是最重要的。就是课堂设计中教师将课堂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整合的目的,让学生建立通史感。

这一层分三步。

课堂,第一步,模块内每个大专题先设计和讲解整体脉络。整体脉络尽量突出“通史”。即大专题设计突出学生对通史的整体印象。比如:必修一模块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设计知识脉络时突出朝代顺序。在专制主义皇权不断加强的讲解中,可以更明显突出朝代顺序。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汉:内外朝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参知政事,中书门下
明:废除丞相,设内阁
清:设置军机处
 
 

第二层,第二步:设计模块大专题内的考点知识,即进行大专题内小专题的整合,然后设计几讲,各侧重点在哪个方面,讲解后的内容是否存在历史事件前后联系是这一步骤必须重视的。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通史的记忆,也可以避免出现历史知识记忆点支离破碎的局面。

比如:必修一模块专题三,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我分成两讲小专题复习,设计两个部分两个课时,第一讲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注意讲解这两个小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涵盖的内容有意识地按通史突出重点: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第二层,第三步,进行重难点突破。

这一部分我着重进行的多数都是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或截取试题或材料分析重点知识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大专题内知识点,有效获取小专题的重点知识,提高在分析、比较中根据历史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需要,更满足一些学生提升能力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擅长历史思维的学生可拿高分,而不会思考只会背诵的学生无法得到理想的分数。现在的教材人为地把高中三年的学习分成模块分别教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必须有渗透历史思维的意识。比如讲解经济史内容一定要适当对背景中政治史内进行渗透和呼应,渗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论从史出,有效训练。这个步骤不可缺失,是对课堂有效性的补充更是教学成果的巩固。

教师对试题都要有一个敏感度,不能随意挑选,有效练习最好能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设计。挑选针对课题的有效试题,注意大小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巩固和提高,也注意整合和提炼一些含“通史”的试题,这样才能巩固学生课堂成果。注意及时讲评试题,要求学生论从史出,养成良好习惯。

比如,论从史出题的设计,我将试题进行了整合。

这道题注意到了对“通史”回顾,讲评时更能使教师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及时汲取有效信息,养成答题规范。在指导解题时注意指出课文中各论点的证据。若发现有引用证据不恰当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讨论。有学者认为历史是一种推理的学问!有许多优秀的高中老师不太喜欢教课本上的东西,比较注重额外补充很多课外知识。但其实在教材开放的今日,各家版本及其教师手册中已提供了我们很多可思考批判的材料。我们带领学生去理解或质疑教科书上的说法,对学生日后复习课本上的知识会有较大的帮助。

我所设计的“层进式”课堂有效性教学,是针对新课程下高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的,前后相辅相成,有的放矢。从其结果来看,很大程度上夯实了学生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有效地巩固课堂。

参考资料:

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试题详情

历史思维是历史理论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应用。历史理论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之间的关系。在解题中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这些思维来解题,回答背景等内容就缺失了对两者的分析,造成知识点的遗漏,也造成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减少。历史思维可以让解题举一反三,更可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试题详情

这道题谈的是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第二小题要回答的是“官僚资本”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对一些概念和专有名词只是一带而过。我想多数讲解的有“近代”的含义,但是会忽视了什么是“官僚资本”。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在中考时因为是开卷形式的答题,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重视一些历史常识的解释。高中以一种更高的历史思维要求学生,从而产生了初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对专有名词思想上没有概念,模糊不清,回答时想到什么名词就写什么。失分严重。

试题详情

这种通史感的缺失是很可怕的。“历史”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延续性,通史感的缺失,人为地把历史支离破碎,不但无法显示学科特色而且会使学生参与历史学习时产生一系列的误解。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茫然不知所措。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1904年到1912年、1912到1925年、1925到1937年都处于什么时期,不清楚50年代中国的特点。回答问题时,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内容套题,这样的结果只会使新课程理念没有渗透,学生能力没有提高,而从某个角度来说,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只要死记硬背的误解没有消除,对历史学科本身和教师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试题详情

21、(1)脱氧核苷酸  4 A T G C(2) 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螺旋(3)模型(4)A与T  G与C  (5)碱基  磷酸、脱氧核糖  磷酸、脱氧核糖交替排列  碱基对 威尔金斯

试题详情

20、(1)1/m  (2)1  (3)n  (4)n

试题详情

19、B

试题详情

13、A14、D15、B16、D17、C  B18、B

拓展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