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3217  393225  393231  393235  393241  393243  393247  393253  393255  393261  393267  393271  393273  393277  393283  393285  393291  393295  393297  393301  393303  393307  393309  393311  393312  393313  393315  393316  393317  393319  393321  393325  393327  393331  393333  393337  393343  393345  393351  393355  393357  393361  393367  393373  393375  393381  393385  393387  393393  393397  393403  393411  447090 

7.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   )

    ⑴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⑵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⑶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⑷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⑴⑵         B.⑵⑶         C.⑶⑷         D.⑴⑷

试题详情

6.郑和下西洋时进行的一系列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D.明政府加强对外交往的一种手段

试题详情

5.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主要反映了            (   )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试题详情

4.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   )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D.手工生产力水平提高

试题详情

3.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最早开始于                       (   )

    A.南北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试题详情

2.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据《齐民要术》叙述,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          (   )

    ①精耕细作技术的发达               ②小农经济体制的促进

    ③中央集权制封建政府的作为          ④民族融合的推动⑤北民南迁的影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 “乞巧节” (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