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痛苦,就将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从文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内心的极度不平静:悲痛使他没有言语,无法执笔;但悲愤又使他不能不在悲痛未定之时,拿起笔来,进行战斗,揭露敌人,纪念死难烈士。
这话有三层意思:
⑴表示要更深入的研究这浓黑的“非人间”;⑵对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⑶警告这“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的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用同物来偿还的。
5.“而此后几个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为什么“尤使我觉得悲哀”?见注解。另,鲁迅《杂感》:“死于敌手的锋刀,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确是悲哀。 ”鲁迅《死地》:“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本不可以自蹈死地,前去送死。”
4.“洋溢”:本指情绪、气氛的充分流露,本课指流淌、充满。“艰于……”:对……感到艰难。“痛定”:悲痛的心情静下来。
3.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前呼后应,描写了在反动军阀的压迫下,倍受压抑,满腔悲愤的沉重、苦痛的心情。“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悲愤已极。
2.为什么“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的原因,似乎只是出于师生情谊,其实这一句是要深入理解的。鲁迅编期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其御用文人,所以经常找到反动统治者的阻挠和抄检,以致“往往有始无终”,销行“甚为寥落”。鲁迅《华盖集题记》:“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刘和珍“爱看先生的文章”,“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表明了他正是自觉响应和支持鲁迅的革命主张,正是鲁迅认为的旧社会的的破坏者,所以,鲁迅写文章来痛悼、纪念这样一位死难的学生,战友和同志,自然是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位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表面上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实这一句是极其锋芒的。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的事实证明,用烈士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已经复辟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革命工具,意即,对“中华民国”不要再抱任何幻想,革命者应当从头做起,应当正视“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对反动势力要进行反抗。(就在3月18日这一天,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在叙述事件的开始,特意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还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作奴隶的;革命以后不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我觉得什么都要重新做过。”)
“记念”,现在写作“纪念”。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称她为“君”,怀有尊敬之意。表明鲁迅写此文,决非从师生情谊出发,而是为了赞扬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同时,也借此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反动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革命者从斗争中引出经验教训,继续战斗。
2.写作背景
⑴“大沽口事件”
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军阀混战,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属直系的冯玉祥受革命的影响,把他所率领的军队改为国民军。1926年3月12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同奉系军阀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事件,炮击国民军,被国民军击退。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于3月16日,日本联络英、美、法、意、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等八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段祺瑞执政府提出国民军撤出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时称“大沽口事件”。
⑵人民的呼声
帝国主义蛮横无理的行径,引起了北京人民的愤慨。3月18日北京各界5000余认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集会,由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任主席,通过驱逐署名“最后通牒”的各国驻华公使,督促国民军为驱逐侵华帝国主义而战,组织北京市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执政府”等口号。
⑶“3.18”惨案
当队伍来到国务院东辕门时,执政府一带戒备森严,如临大敌。队伍正准备去吉兆胡同见段祺瑞,执政府北边大门涌出大刀队数百人,朝群众任意砍杀。接着埋伏在各处的卫队在警笛的指挥下,向群众射击约半个小时,发射了一千多枚子弹。同时,卫队士兵还把守住府外东西栅们,看见逃奔的群众,就用刺刀刺,铁棒打。共打死50余人,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3.18惨案”。
死难群众中,有二名孕妇和年仅13岁的史家胡同二小学生周正铭,刘和珍就是在当时遇害的。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⑷走狗文人的诬蔑
见课文“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的注释。
⑸鲁迅与《记念刘和珍君》
“3.18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鲁迅参加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追悼会,并写了《“死地”》一文,斥责了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接着,作者还写了《可惨与可笑》、《空谈》等文章,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凶残卑劣的行径,并怀着悲愤的心情缅怀死难的学生。
4月1日,鲁迅先生饱蘸着血泪,用愤怒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的文章。
1.鲁迅主要作品: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小说《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祝福》等收入小说集《彷徨》。
3.词语:寥落 平素 相干 惨淡 桀骜 黯然 噩耗 菲薄 微茫 喋血 流言 尸骸 罗网 屠戮 绯红 干练 依稀 殒身不恤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