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3417  393425  393431  393435  393441  393443  393447  393453  393455  393461  393467  393471  393473  393477  393483  393485  393491  393495  393497  393501  393503  393507  393509  393511  393512  393513  393515  393516  393517  393519  393521  393525  393527  393531  393533  393537  393543  393545  393551  393555  393557  393561  393567  393573  393575  393581  393585  393587  393593  393597  393603  393611  447090 

1.“居然开枪”,“竟至于颇为怀疑”。表示惨案的发生出乎意料之外。

试题详情

2.“……开除校中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这一部分是鲁迅回顾对刘和珍的认识和印象。

“……开除校中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展现了刘和珍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反抗性的革命精神。

“……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纯朴、善良、乐观的性格,团结友爱的美德,作者反复描写这一特征,为的是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学生,决非反动当局诬蔑的暴徒!

“……她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写刘和珍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试题详情

1.“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苟活到现在)的”,鲁迅的自称,也是鲁迅对自我的深刻反思。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表示鲁迅对烈士的高度赞颂和由衷的敬悼之情。

试题详情

4.结语

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控诉着非人间的黑暗,为了不让庸人们忘记这样的惨案,要使这非人的世界不再继续下去。

试题详情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前一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针对的是“这样的世上”,表明写作的目的是揭露反动统治的黑暗。后一句“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针对的是“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鲁迅在五卅惨案后曾大声疾呼:“人必须从此有记性……这才有新的希望的萌芽。”现在,鲁迅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提醒“庸人”们不要健忘,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不要忘记我们“所住的并非人间”。

试题详情

2.“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记历史的教训。惨案发生时,他们也曾受到震惊,感到悲凉;但他们止于悲凉,并不抗争,只是听凭时间的流逝,一切只留下淡薄的印象和“微漠的悲哀”,继续忍受反动派的压迫。殊不知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所以鲁迅说:“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试题详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两句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斗争。他们为国家、民族、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试题详情

7.结语:

由于不是单纯纪念死者的文章,所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没有从刘和珍写起。作者从追悼会写起,短短的几句话,概括了时、地、人、事。接着由程君请他写纪念文章,引出作者对刘和珍的纪念,交待本文写作的原因和目的——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反动文人的阴险无耻,纪念死难烈士,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战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