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写的是鲁迅对“中国女子”的认识日益深刻。这句话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实……为……明证”。“这一回”,指的是“3.18”惨案;“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指的是刘和珍等人在斗争中的表现;她们的表现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这里用“阴谋秘计”、“压抑”、“数千年”,指封建时代历代反动统治利用封建礼教对妇女进行压榨的阴险狠毒,但中国妇女的革命精神并没有因之而消亡,“压抑”只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
鲁迅从爱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的觉悟,看到她们坚定的革命意志,作者不但集中笔力写了她们“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更进一步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并郑重的指出,这就是“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因为“数千年”的黑暗统治而消沉下去;有这样的女子,这样的青年,我们的民族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
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会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这里的“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鲁迅从民族的自我反省出发,对国民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以为在我们的国民身上存在着种种“劣根”,是民族愚昧与落后的根源。鲁迅对国民的“劣根性”看得十分严重,即:“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的。然而,当局的凶残使鲁迅意外(比推测的还要“恶”),流言家的下劣使鲁迅意外(比推测的还要“恶”);还有,中国女性的临难从容也使鲁迅意外(比推测的还要“善”),鲁迅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
4.结语
这一节侧重总结要吸取的教训,激励革命者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继续斗争。
3.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它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陶潜的《挽歌》的意思是,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呼应前文,既有对烈士的哀悼,又有对因请愿而牺牲的叹惋,也有因庸人的淡漠和健忘而感到的悲凉。“倘能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既然流了血,就会产生社会影响,至少,亲族,师友,爱人,是会永远纪念死者的。作者实际上是以此激励后人觉悟起来,永远纪念烈士,下决心用更好的方式与敌人斗争。
2.“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然而”,既然流了血,就会产生社会影响,至少,亲族,师友,爱人,是会永远纪念死者的。鲁迅在《死地》一文中提出恳切的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住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这样一个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1.“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强调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要经过激烈的流血斗争,并且要付出很大的血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但是这一次徒手的请愿不属于这一类流血的斗争,虽然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结果这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并没有达到推翻反动统治的目的。由此可见,作者是不主张“徒手请愿”的,因为它是在没有多少深远的意义。作者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要人们认识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式,战胜敌人。
词语解释:
真的猛士 庸人 苟活到现在的我
中国人 文明人 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 苟活者 惊心动魄的伟大
伟绩 武功
第三课时
7.结语
写刘和珍等人的遇害,揭露反动军阀和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恬不知耻,呼唤人们起来变革黑暗的现实。
6.“但是中外的杀人这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但是”一转,说中外杀人者制造了如此滔天大罪,却卑劣无耻地昂起头,不以沾满爱国青年的血为耻,其恬不知耻,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