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导致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个人崇拜盛行 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
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剖析:1935年至1938年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发生在斯大林当政期间。作为苏联当时的最高 领导人,斯大林负有最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斯大林错误的认为,当时阶级斗争越来越 尖锐,造成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导致了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 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答案:C]
2、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 同的原因之一是: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中城市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剖析:本题是立意颇为深刻的选择题。分析中俄两国革命不同道路的原因是由于中俄两国 国情
的不同。十月革命前,俄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城市人口并不占全国的多数, 可排除A、B两项;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并未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可排除D项
[答案:C]
1、十月革命前,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优越和成熟的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B、沙皇君主专制政治上非常落后,使群众的革命攻击力量异常强大
C、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有利条件
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结合在一起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应注意把一战的影响纳入客观条件;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落后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是社会主义革命未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而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基本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和布尔什维克政党不仅有正确的 革命策略,而且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是成熟的政党。
[答案:A]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 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实施。
该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这种体制形成的原因:一是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及缺乏民主传 统,这是其基本原因。20年代末期,俄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落后 ,俄国还具有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二是阶级斗争激烈。在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苏联党内 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斗争接连不断,有时十分激烈。三是国际环境的影响。苏联是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诞生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被西方称为“红色的孤岛”,而且它诞生就遭到 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在上述情况下,俄共(布)被迫采取了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 。当然这种体制的形成还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斯大林的粗暴专横,权力欲极强的性格, 使他固执己见,讳疾忌医。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这种体制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在战争期 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在这种体制 下取得的。它使苏联国力增强,对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没有解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后 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也促使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
[经典名题]
[知识结构]
具备帝国主义特征
条件 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一战造成的有利形势
领导机关
二月革 性质
结果
经过
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意义
特点
背景
内容
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 实质
评价
方针
工业化 重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行
方针
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行
背景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特征
评价
[重点难点]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从客观历史条件来上来说,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一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 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这就使俄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其次,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其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20世纪初,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但俄国的垄断资本既要依靠沙皇政府求得发展,又要受到奴隶制的制约,对外国资本的依 赖性很大。而沙皇专制制度在经济上依赖垄断资本,为满足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 只能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政策。这一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 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 各种矛盾迅速激化,为俄国革命造成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战争使俄国损失惨重,经济崩溃 ,人民革命情绪高涨,斗争矛头都指向了沙皇专制统治,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厮杀,使俄国 革命出现了难得的革命时机。
从主观方面讲,俄国无产阶级深受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 强的战斗力和革命性。加上广大的农民作为同盟军,便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列宁领导的 布尔什维克党已走向成熟,给予革命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执行了正确的斗争方针和策略,为 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十月革命后,俄国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国企图扼杀苏 维埃政权,派军队支持白军,进行武装干涉,苏俄面临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 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的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中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由此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加强,引起广泛不满,出现了全国性的政治 经济危机,说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和1921年的自然灾害使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继续实行加剧了苏俄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导致苏俄政治危机的出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清除了危机,恢复了生产,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调动了广大农民、工人的积极性,使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和 苏维埃政权。它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e侍獾慕?徊教剿鞯慕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为其他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
4、巩固练习与课后作业
这部分问题的选取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顾及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同时问题设计又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察。
3、小结:
采用主干知识小结方式: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明了、系统。把本节课和下节课的主干内容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史论结合,辩证分析,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片、图片展示)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播放大国崛起之《寻道图强》片段,在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宏观把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