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3656  393664  393670  393674  393680  393682  393686  393692  393694  393700  393706  393710  393712  393716  393722  393724  393730  393734  393736  393740  393742  393746  393748  393750  393751  393752  393754  393755  393756  393758  393760  393764  393766  393770  393772  393776  393782  393784  393790  393794  393796  393800  393806  393812  393814  393820  393824  393826  393832  393836  393842  393850  447090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试题详情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试题详情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痛

“痛”在何处?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

 思考讨论:不是刚刚说“信可乐也”吗?为何一下子就成了“岂不痛哉”呢?悲从何来?请用原文回答并分析。

   师补充明确:

  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请一生疏通之,注意关键字词)

  ② 分析:

   现实原因: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就有散,“相见时难别亦难”,聚散太匆匆,快乐的易逝,人生的短暂,皆令人感慨万分。

   历史渊源:(投影,学生齐读。)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汉武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乐往哀来,怆然伤怀。”──曹丕  

   小结:因而,作者的“痛”是无可厚非的,就连毛主席也有“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慨呐,那么作者是不是一味的悲痛下去呢?有没有因为人生苦短而主张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了此一生呢?我们接着来看下文。

  ⑵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如何理解?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分析:庄子认为,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活了八百岁的老寿翁彭祖与活了几岁就夭折的短命鬼也没什么差别,对此王羲之是极力反对的。他认为生即是生,死即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死生亦大矣”。

  ⑶ 作者到底是怎样看待“生死”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生纷纷议论,踊跃发言,形成高潮)

   师引导补充明确:

   记叙兰亭宴集,表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暗含了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留恋。对庄子的批判,明确地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生命虽短,但要活得积极有意义,他自己的一生也正验证了这一点,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书法遗产。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试题详情

4、联想、比较、拓展:

①   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   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试题详情

2、 兰亭聚会,可乐之事有哪些?请讨论概括。

   (师引导补充。)多媒体显示:

明确:  景——美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山)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        一觞一咏

试题详情

1、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看看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投影 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的提示,从第一段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请一生回答,师引导补充。

  ① 时间:“永和……岁在……暮春……”

   地点:“会于……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② 人物:“群贤……少长……”

  ③ 环境:“此地有……又有……”

  ④ 活动:“引以为……一觞一咏……”

  ⑤ 天气:“是日也……”

  ⑥ 感受:“仰观……俯察……信可乐也”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介绍典故------流觞曲水 (投影介绍)

伴白:

   看到这些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试题详情

3、吴楚才从文中即读出了苍凉感叹又读出了无穷逸趣,那同学们呢?能不能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出该段作者的情感基调?

明确并投影:

享盛会 乐

议死生 痛

感斯文  悲

试题详情

2、东晋时局--个性的觉醒,动荡时代文人的普遍情结。

魏晋时代是个性苏醒,人的主体意识开始张扬的时代。再加上从汉朝开始的连年战乱,政局动荡不安,\"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文人名士中普遍存在着生命的危机感。古诗十九首中便充斥着“生平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就连大政治家,横槊赋诗的时代英雄曹操,也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叹。处在这样一个政治上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又心生悲慨。王羲之就是在东晋初年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在文中抒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试题详情

1、点击分析拓展一,《古文观止》中吴楚材的评价:

 “当时(东晋)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王羲之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此文)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

试题详情

   癸(guǐ)丑、会稽((kuàjī)、禊(xì)、急湍(tuān)、流觞(shāng)、骋(chěng)怀、趣(qǔ)舍、嗟悼(jiē)、彭殇(shāng)。

词语助读: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都,全。已学例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士。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少的人、年长的人。

②茂林修竹。修:长、高。已学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和风。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极尽,穷尽。信,确实)。

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请一个学生看投影读这些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