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3842  393850  393856  393860  393866  393868  393872  393878  393880  393886  393892  393896  393898  393902  393908  393910  393916  393920  393922  393926  393928  393932  393934  393936  393937  393938  393940  393941  393942  393944  393946  393950  393952  393956  393958  393962  393968  393970  393976  393980  393982  393986  393992  393998  394000  394006  394010  394012  394018  394022  394028  394036  447090 

3、“正告”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字典里的意思是“严正地告诉”,规劝,语气比较庄重,一般用在事前。文中应是“郑重地告诉”。(注意和“警告、忠告”的区别);引出本文写作原因和目的。

试题详情

  讨论: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

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试题详情

2.释词:

喋血 屠戮 长歌当哭 赁屋 寥落 桀骜不驯 深味 欣然 殒身不恤 洋溢 诧异 广有羽翼

[附答案:血流出来的样子;杀;拉长;当作;租借;稀疏;顺从;体会;高兴;顾虑;充满而流出;惊讶;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试题详情

1.注音:噩耗 è 羽翼 yì 屠戮 lù 浸渍 zì 菲薄

试题详情

2.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

[明确]

①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

②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④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 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1. 思考下面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

试题详情

3、具体思路: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学生明确后,引导背诵。

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

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再看第四节:这一节共有5层意思。

听到噩耗→颇为怀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号召爆发

齐读课文一、四两节。

试题详情

再看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时间:相识——遇难。

试题详情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④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2、下面看局部思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