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4051  394059  394065  394069  394075  394077  394081  394087  394089  394095  394101  394105  394107  394111  394117  394119  394125  394129  394131  394135  394137  394141  394143  394145  394146  394147  394149  394150  394151  394153  394155  394159  394161  394165  394167  394171  394177  394179  394185  394189  394191  394195  394201  394207  394209  394215  394219  394221  394227  394231  394237  394245  447090 

1.的值为(  )

A.          B.        C.          D.

试题详情

8.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参与。某校高一(3)班学生以“湖南省基层群众自治状况”为题,组成了研究学习小组。该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从2008年9月到2009年11月,湖南省建制村中,已有98%的村通过投票选举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民参选率高达95.8%。 

该小组针对所搜集资料中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展开了热烈讨论,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1)我国国家性质决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基层群众自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2)村民选举村委会干部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较高的参选率说明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逐步提高。(3)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若答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试题详情

7.2009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平等是社会正义的主要内容。在法律适用上平等具有绝对性,即对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只适用现行宪法和法律这一个标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条件。必须强调,任何人不管现在地位多高、过去功劳多大,如果违法犯罪,都要依法受到制裁。执法者更不能存在那种把法律看作是只管民不管官、只管他人不管自己的特权思想和特权作风。同时,对社会困难群众,应当提供各种必要和可能的法律援助;对法律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如已受到法律指控的犯罪嫌疑人,应依法保障他们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1)材料要求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符合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2)材料强调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适用现行宪法和法律这一个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3)材料认为执法者不能存在特权思想和特权作风。这说明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不允许有特权。(4)材料要求对社会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依法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各种权利。这说明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国家在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试题详情

6.据新华网2009年11月25日报道,重庆市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至10月,全市共立案查办渎职侵权犯罪172人,比前三年平均数上升63.81%,超过直辖以来最高年办案数。其中,重特大案件68件,占立案总数的51.13%;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28人,一批违法渎职的高级官员纷纷落马,并受到法律制裁。这体现了(   ) 

①中国的腐败现象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保持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④社会主义法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①说法夸大其词,③本身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答案:D 

试题详情

5.2009年11月24日,《新华网》报道,由于山陡公路窄,通江县很多群众把房屋修建在公路两旁,一些群众在公路上打场晒粮、乱堆乱码,甚至侵占公路用地。不仅严重阻碍交通,而且还会造成行车安全事故。这启示我们(   ) 

A.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 

B.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 

C.任何公民都必须平等地履行政治义务 

D.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解析:A、C与材料主旨不符合;B说法错误,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但不意味着是完全对等的。 

答案:D 

试题详情

4.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等网站推出网上留言等两会互动话题,开辟后在很短时间内网友提问留言已达上千条。这体现了(   ) 

①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提高 

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行使监督权 

③公民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④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提案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网友是在行使权利,而不是在履行义务,故③不选;提案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故④不选。 

答案:A 

试题详情

3.2010年春节节后出境游市场异常火爆,但是有报道指出部分出境游客表现出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我们应该改变国人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和习惯。公民文明出境游体现了公民履行____________的政治性义务。(   ) 

A.维护国家荣誉   

B.维护国家安全 

C.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遵守社会公德 

解析:注意题干“政治性义务”这一限定。不文明行为会损害国家形象和荣誉。B夸大了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性。C、D与题意无关。 

答案:A 

试题详情

2.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矛盾 

B.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C.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D.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解析:抓住关键词“实质”,A、B、C均不是实质表现。 

答案:D 

试题详情

1.2009年12月16日,《人民法院报》报道: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审理了大量行政案件,有效化解了行政争议,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行政审判的特殊职能作用日益彰显。行政诉讼案件的增长表明(   ) 

A.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程度已相当完备 

B.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C.基层法院不敢依法审判行政案件,社会满意度低 

D.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解析:A“相当完备”说法夸大其词,C“不敢依法审判”说法不合事实,D说法太笼统。  

答案:B 

试题详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2、 题解 A、关于苏轼 “三苏 ” 苏询 苏轼  苏辙  “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苏辛” 苏轼  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苏黄米蔡”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B、苏轼文章的特点 变幻无穷,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像力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C、关于“赋” 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 3、 赏析 ⑴ 朗诵   正音,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⑵ 学习第一段   这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⒈划出写景的句字,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乐   游(赤壁)              月出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仙         画意              诗情 ⒉景物特点   澄清、幽美 ⑵ 学习第二段   这段描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⒈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     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 学习第三段 ⑴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问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甚悲伤 ⑵客是如何阐发当是的情怀的? 触景伤情,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3、 学习第四段 ⑴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感情变为喜悦,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⑵作者如何阐述? 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一眨眼就要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存的,应该轻物质重精神,执着于自己不朽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⑶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学生讨论) 4、 学习第五段 ⑴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⑵呼应开头,“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舟出东山” ⑶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第三课时

1、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山川相繆 3冯虚御风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下江陵 ②、歌窈窕之章: ③、顺流而东也: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形容词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 3、名词作状语 东望武昌 4、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5、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 6、渺沧海之一粟 三、文言句式(从文中找出并翻译) 1判断句 故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寄蜉蝣于天地,  相与枕藉乎舟中  托遗响于悲风。  (4)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5)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 (6)省略句:举酒属客 (省略主语)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虚词“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根据所在句子的语气可分为:表疑问语气、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乎:吗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根据句意可翻译为“在、对、比、对于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于)  (三)用在句中的表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