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4314  394322  394328  394332  394338  394340  394344  394350  394352  394358  394364  394368  394370  394374  394380  394382  394388  394392  394394  394398  394400  394404  394406  394408  394409  394410  394412  394413  394414  394416  394418  394422  394424  394428  394430  394434  394440  394442  394448  394452  394454  394458  394464  394470  394472  394478  394482  394484  394490  394494  394500  394508  447090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进攻美防守。

师:这一时期苏联和美国的态势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美国是转攻为守,苏联则是从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转变为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六七十年代苏联为什么能够推行积极进攻的争霸战略?

师:(投影图表“美苏战略核武器对比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枚
858枚
 
1978
1054枚
1400枚
潜艇发射导弹
1968
656枚
121枚
 
1978
656枚
1015枚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架
155架
 
1978
432架
135架
核弹头
1968
4300枚
1300枚
 
1978
11000枚
4500枚

生:(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

师:1964年上台执政的勃列日涅夫积极扩军备战。从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到70年代,就军事力量的对比而言,苏联已经从战略劣势转为战略均势,并日益显出超过美国的趋势,同时,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也大为缩小。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0%,上升到1975年的大约80%。日益增强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成为勃列日涅夫积极进攻战略的支柱。那么,苏联全球性进攻战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苏联在亚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活动,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

(电脑动态加声乐显示“苏军入侵阿富汗路线图”)

师: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另外,苏联还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70年代初,苏联已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

师:与苏联相反,美国在这一时期却转攻为守,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实力相对削弱的原因,美国的实力为什么会相对削弱呢?

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师:迫于形势的变化,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投影资料,如下)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师:请结合这段资料说一说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的杜鲁门主义有什么不同点?

生:(学生思考并作答)

师:这种政策调整,是美国力量衰弱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9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师:(投影图片“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尼克松一行”,教师讲述)请问在这之前,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生:(回忆所学知识作答)

师:尽管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美国仍不失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不管如何调整策略,美国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政策。

试题详情

师: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出示投影:“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师: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战略意图?

生: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

师:那么,赫鲁晓夫依据什么认为苏联可以同美国“平起平坐”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到赫鲁晓夫执政中期,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缩短了同美国的差距。有一组统计数字提供给大家:首先在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其次在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人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第三,在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关系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阵营,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屡屡受挫。这些都使得苏联有可能从新的实力地位出发,执行新的外交政策。

师:前面我们讲到,战后初期,美国凭借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推行全球扩张的霸权政策。那么,赫鲁晓夫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让美国承认苏联拥有与美国同等的权利去主宰世界,这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政策呢?

生:(回答)

师:根据以上的分析,请你归纳出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生:(归纳总结)

师:外交战略和实力对比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而其中,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美苏争霸形成的时间是50年代后期。

师:那么,美苏争霸的情况如何呢?苏联能否真正做到同美国“平起平坐”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

试题详情

3.1.太阳(Sun)

  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力与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让能量稳定的进入太空。

太阳在赫罗图上的位置

 太阳在分类上是一颗中等大小的黄矮星,不过这样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会,其实在我们的星系中,太阳是相当大与明亮的。恒星是依据赫罗图的表面温度与亮度对应关系来分类的。通常,温度高的恒星也会比较明亮,而遵循此一规律的恒星都会位在所谓的主序带上,太阳就在这个带子的中央。但是,但是比太阳大且亮的星并不多,而比较暗淡和低温的恒星则很多。

 太阳在恒星演化的阶段正处于壮年期,尚未用尽在核心进行核融合的氢。太阳的亮度仍会与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现在的75%。

 计算太阳内部氢与氦的比例,认为太阳已经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离开主序带,并变得更大与更加明亮,但表面温度却降低的红巨星,届时它的亮度将是目前的数千倍。

 太阳是在宇宙演化后期才诞生的第一星族恒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比氢和氦重的金属(这是天文学的说法:原子序数大于氦的都是金属。)。比氢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须经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释入宇宙的空间内。换言之,第一代恒星死亡之后宇宙中才有这些重元素。最老的恒星只有少量的金属,后来诞生的才有较多的金属。高金属含量被认为是太阳能发展出行星系统的关键,因为行星是由累积的金属物质形成的。

 行星际物质

 除了光,太阳也不断的放射出电子流(等离子),也就是所谓的太阳风。这条微粒子流的速度为每小时150万公里,在太阳系内创造出稀薄的大气层(太阳圈),范围至少达到100天文单位(日球层顶),也就是我们所认知的行星际物质。 太阳的黑子周期(11年)和频繁的闪焰、日冕物质抛射在太阳圈内造成的干扰,产生了太空气候。伴随太阳自转而转动的磁场在行星际物质中所产生的太阳圈电流片,是太阳系内最大的结构。

 地球的磁场从与太阳风的互动中保护著地球大气层。水星和金星则没有磁场,太阳风使它们的大气层逐渐流失至太空中。 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极光,可以在接近地球的磁极(如南极与北极)的附近看见。

 宇宙线是来自太阳系外的,太阳圈屏障著太阳系,行星的磁场也为行星自身提供了一些保护。宇宙线在星际物质内的密度和太阳磁场周期的强度变动有关,因此宇宙线在太阳系内的变动幅度究竟是多少,仍然是未知的。

 行星际物质至少在在两个盘状区域内聚集成宇宙尘。第一个区域是黄道尘云,位于内太阳系,并且是黄道光的起因。它们可能是小行星带内的天体和行星相互撞击所产生的。第二个区域大约伸展在10-40天文单位的范围内,可能是柯伊伯带内的天体在相似的互相撞击下产生的。

试题详情

3.3 太阳概况

相关素材

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天体系统,

 太阳系的结构可以大概地分为五部分:

试题详情

40.在细菌的连续培养过程中,要以一定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以同样速度放出老的培养基。右下图表示培养基的稀释率(培养基的更新速率)与培养容器中营养物质浓度、细菌代时(细菌数目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细菌密度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稀释率很低的情况下,稀释率的增加会导致细菌密度增加

B.稀释率从 a 到 b 的变化过程中,细菌生长速率不断提高

C.稀释率超过 b 点后,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细菌死亡率增大,细菌密度降低

D.为持续高效地获得发酵产品,应将稀释率控制在 b 点附近

丰都中学2009年秋高2010级第一次月考

试题详情

39.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甲)。某实验小组想检验两种抗生素的

杀菌作用,下列哪个实验方案最合适:

试题详情

38.如图所示为某种细菌体内合成氨基酸的途径,若在发酵工程中利用该菌种来大量合成氨基酸乙,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A.基因工程,将控制酶c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细菌  

B.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d的菌种

C.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e的菌种    

D.细胞工程,将该菌与另一种细菌进行细胞融合

试题详情

37.右图是某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的代谢示意图,下列关于酶  活性的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也是酶

③反馈抑制物。

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改变而

  使其失去活性。

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

活性都会受到抑制。

D.若此代谢的终产物不断地排出菌体外,则可

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

试题详情

36.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关于培养基成分或条件改变对谷氨酸棒状杆菌生长和产物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高浓度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会使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

B.将培养基中的C/N比控制为3:1时,有利于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C.培养基的pH呈酸性时,代谢产物将会是乳酸或琥珀酸

D.谷氨酸棒状杆菌为厌氧菌,培养基中需严格控制溶氧、通气量等发酵条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