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4458  394466  394472  394476  394482  394484  394488  394494  394496  394502  394508  394512  394514  394518  394524  394526  394532  394536  394538  394542  394544  394548  394550  394552  394553  394554  394556  394557  394558  394560  394562  394566  394568  394572  394574  394578  394584  394586  394592  394596  394598  394602  394608  394614  394616  394622  394626  394628  394634  394638  394644  394652  447090 

3.右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  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            

    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C.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D.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答案]D

试题详情

2.关于内环境组成及物质成分的正确选项是                   (   )

①钙离子、葡萄糖                  ②血红蛋白、呼吸酶            

③血浆蛋白、递质                  ④CO2、激素

A.甲①②④       B.乙①②③       C.丙①③④      D.丁②③④

[答案]C

试题详情

1.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誉为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各国运动健儿在京创造了无数优异

的成绩。下列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主要进行的是有氧呼吸,但血液中乳酸的含量也会增加

B.足球运动员在踢球的瞬间,神经冲动的神经纤维上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

C.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枪声立即冲出起点,该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某运动员不幸受伤,医生往其相应部位注射了麻醉药,是通过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

    传导来达到环节运动员疼痛的目的。

[答案]B

试题详情

(三)讨论

(1)实验设计时每组兔能否只用1只?为什么?

(2)有人认为需要增加1组兔才能使本实验设计更为完善,你认为对该组兔最有必要作何实验处理?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水盐代谢,实验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属于一类完善实验的题目.题中已经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步骤,要求对该实验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分析.由实验中的盐水浓度、蒸馏水注射情况可推知,丙、乙、甲三组兔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依次升高,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依次增多,丙、乙、甲肾小管、集合管等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量依次增多。所以丙、乙、甲三组兔尿量依次减少。

[答案](1)甲、乙、丙三组兔的尿量比较:甲<乙<丙

 (2)甲、乙、丙三组兔分别注入1.5%NaCl溶液、0.9%NaCl溶液和蒸馏水。

   丙、乙、甲三组兔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的渗透压器所受的剌激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依次增多,丙、乙、甲三组兔肾小管、集合管等对原尿中的水重吸收的量依次增多。所以丙、乙、甲三组兔尿量依次减少。

17.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据图回答:

⑴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号家兔。

⑵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产生尿素的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

⑶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_________号家兔;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示来看,该实验设计了五组,第一次注射时,①号为对照组,第二次注射时,⑤号为对照组,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首次注射胰岛素后,实验组出线了低血糖症状。二次注射,每组的注射物质不同。②组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若注射葡萄糖浓度过高,肾小管不能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而出现糖尿,使尿量增加(在排出糖的同时,也排出了更多的水)。③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④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④组尿量增多是因为氨基酸能够通过脱氨基作用将不含氮部分转化为葡萄糖,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⑤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低血糖症状无缓解迹象。

[答案]⑴①和⑤    ⑵更多氨基酸分解,含氮部分转变成尿素的量增加

⑶②   增加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18.(18分)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 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___,存活率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免疫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培养病毒应该要在活细胞中培养,因为病毒是寄生生活的。病毒灭活是为了减小它的毒性,但做为疫苗需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心其抗原决定簇不应被破坏;

(2)①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而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二次免疫的前提上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两种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根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学生不难补充实验过程。根据“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学生会很轻松地想到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的疫苗浓度不同。

    ③因为有抗体的存在,所以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生存能力要强,所以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低_,存活率高。

[答案](1)活细胞    抗原决定簇

(2)① 抗体   同种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 接种病毒    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

③ 低    高

试题详情

(二)结果与分析

(1)甲、乙、丙三组兔平均尿量比较:

(2)原因:

试题详情

(一)材料与方法

(1)家兔12只,2.5kg/只,随机分为3组(甲、乙及丙组),每组4只。

(2)对甲组兔静脉滴注1.5%NaCl溶液,乙组滴注0.9%NaCl溶液,丙组滴注蒸馏水。滴注量均为200mI,0.5h滴完。

(3)从滴注开始收集测定2h内兔的尿液量。

试题详情

1.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意义。血浆、组织液与淋巴间的物质交换都非常重要,通过物质交换保证了内环境中的鹅物质在不断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若组织液回流受阻,则会出现组织水肿。通过CO2的体液调节,可使人体内环境中的CO2和02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解析]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食物消化后,才能被小肠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再运输到全身各处被机体利用。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如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7.35-7.45,体温保持在37℃左右,渗透压约为770kPa。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

[答案]B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无氧呼吸的产物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在长时间运动或进入高原等缺氧条件下,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pH的略微下降,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血浆中的NaHCO3

[答案]B

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无氧呼吸的产物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在长时间运动或进入高原等缺氧条件下,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pH的略微下降,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血浆中的NaHCO3

[答案]B

5.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免疫学的相关知识。题中A、B、D选项均涉及免疫过程,其中A、B主要涉及特异性免疫过程,而D选项主要涉及非特异性免疫过程。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与免疫过程无关。

[答案]C

6.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解析]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有关知识。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能消灭存在于体液中的抗原,而宿主细胞中的抗原则需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但细胞免疫并不是在抗原侵入宿主细胞后才发挥作用,而是抗原进入机体后,就开始发挥作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的来源有两个:B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途径有三个:抗原经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原刺激记忆细胞产生。体液免疫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对其他抗原不起作用。

[答案]C

7.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解析]考查了二次免疫的相关知识。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而记忆细胞则在体内长期存在。当同一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故细胞周期变短)而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护机体不受伤害。

[答案]A

8.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解析]人被犬咬伤后,所注射的疫苗在人体内起抗原的作用。在整个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可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T细胞可继续呈递抗原给B细胞,且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分裂、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结合并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同时效应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效应B细胞只具有分泌抗体的能,所分泌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使抗原失去对人体的侵染性、毒性或繁殖能力等。

[答案]D

9.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考查了对实验的分析设计能力。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实验对象是“小鼠”,观察指标是“小鼠活动状况”,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失,通过自身对比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答案]A

10.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AIDS患者体内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攻击人的T淋巴细胞,从而使人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或全部丧失。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的感染。HIV感染人体后存在潜伏期,此时为HIV的携带者而不是AIDS患者,潜伏期内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将HIV大部分杀死。

[答案]C

12.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α-银环蛇毒能够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阻断了乙酰胆碱和受体的正常结合,因此可以使肌肉松弛;而有机磷农药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可以使结合到受体上的乙酰胆碱不能够被清除而使肌肉呈僵直状态。

[答案]A

13.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皮下注射狂犬病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静脉注射狂犬病抗体

[解析]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一是由皮肤、黏膜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二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三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和淋巴组成的第三道防线,其中前两道防线不具有特异性,第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B、C、D三个选项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A

14.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下丘脑分泌一种激素,称为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有提高肾脏集合小管壁透性的作用。身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多,集合小管透性高,重吸收的水多,尿量就少。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少,集合小管透性低,重吸收的水量少,尿量就多。

[答案]A

15.下列关于细胞生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ATP

  B.吞噬细胞摄人抗原,经处理后合成相应的抗体

  C.人的红细胞成熟后,仍继续合成蛋白质

  D.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DNA,RNA和蛋白质的交换

[解析]  抗原被抗体杀死,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被抗体杀死后,再被吞噬细胞吞噬。原核生物无内质网等复杂膜系统,但仍然可以合成较复杂的蛋白质,原因是由细胞膜代行内质网的某些类似职能。关于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胰岛素的后期加工场所是在细胞膜上进行的。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mRNA和蛋白质的交换. 人的红细胞不能合成蛋白质.

[答案]A

16.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兔水盐代谢调节的实验,以下为实验报告,请予以完善。

 

实验名称   兔的水盐代谢调节

试题详情

25.(江苏省如皋市09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时,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引力势能(引力势能实际上是卫星与地球共有的,简略地说此势能是人造卫星所具有的)。设地球的质量为M,以卫星离地无限远处时的引力势能为零,则质量为m的人造卫星在距离地心为r处时的引力势能为(G为万有引力常量)。

  (1)试证明:在大气层外任一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绝对值恰好等于其动能。

  (2)当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速度等于或大于某一速度时,物体就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卫星,这个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用v2表示。用R表示地球的半径,M表示地球的质量,G表示万有引力常量.试写出第二宇宙速度的表达式。

   (3)设第一宇宙速度为v1,证明:

2010届桃州中学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试题详情

24.(兴化市09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09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共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绕地球飞行45圈后,于9月28日17时37分安全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配合下,成功完成了空间出舱活动,进行了太空行走.出舱活动结束后,释放了伴飞卫星,并围绕轨道舱进行伴飞试验.神舟七号是由长征-2F运载火箭将其送入近地点为A、远地点为B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预定圆轨道,其简化的模拟轨道如图所示.假设近地点A距地面高度为h,飞船在预定圆轨道上飞行n圈所用时间为t,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试求:

(1)飞船在近地点A的加速度大小;

(2)飞船在预定圆轨道上飞行速度的大小.

试题详情

23.(江苏通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进入绕地球运行的“停泊轨道”,通过加速再进入椭圆“过渡轨道”,该轨道离地心最近距离为L1,最远距离为L2,卫星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火箭的反向助推器减速,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心距离L3的“绕月轨道”上飞行.已知地球半径为R,月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6,求:

(1)卫星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

(2)卫星在“绕月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