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4518  394526  394532  394536  394542  394544  394548  394554  394556  394562  394568  394572  394574  394578  394584  394586  394592  394596  394598  394602  394604  394608  394610  394612  394613  394614  394616  394617  394618  394620  394622  394626  394628  394632  394634  394638  394644  394646  394652  394656  394658  394662  394668  394674  394676  394682  394686  394688  394694  394698  394704  394712  447090 

5.以人物语言为小标题

如《老师的口头禅》--“万变不离其宗”/“你这样下去可行啊!”/“你不行,有别人,别人不行,还有我吗”。记叙的内容让人觉得井然有序。

试题详情

4.以时间词语为小标题

如《水》(--0年代,蓝天碧水,野花遍地/80年代,灰天混水,鸟飞鱼走/90年代,黑天毒水,鱼虾绝迹。不看内容,小标题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文章主旨已隐现其中。

试题详情

3.以修辞语句作小标题

如《获取人生》--人生是一道数学题/人生是一段悠扬的旋律/人生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小路;《为家乡检查身体》--望/闻/问/切/识断结果。用比喻拟人修辞语作标题,形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试题详情

2.以诗文名句为小标题

如《悠悠水乡情》--小桥/流水/人家;《水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四季圆舞曲》--万紫千红总是春/映日荷花别样红/霜叶红于二月花/千树万树犁花开;《“炼狱”四部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古诗文名句作小标题,不仅有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作用,而且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美感,引人入胜。

试题详情

1.以内容提要为小标题

一般说来,文章的大标题概括全文内容,是全文的“大眼”,而小标题则概括某一段或某几段的内容,可谓之文章的“小眼”。读者看了小标题,就大体知道全文写了几方面内容,小标题下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如《敬畏泥土》--坚强伟岸的泥土/用途广泛的泥土/功高盖世的泥土,读小括号里的小标题就可知文章分别赞美了泥土的“坚强伟岸”、“用途广泛”、“功高盖世”。如《积累》--奉献•积累幸福/挫折•积累成功/昨天•积累明天,从小标题中可看出文章从三方面叙写了“积累”:从奉献中积累幸福;从挫折中积累成功;从昨天积累明天。概括内容的小标题纲举目张,让读者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产生思路清晰之感。

试题详情

3.可插叙,因特殊要求,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与中心事件或与主旨相关的内容,结束后再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方法很多,有所谓“追叙”,如对过去事件片断的回忆;有所谓“补叙”,如对有关人或事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有所谓“逆叙”,如对有关内容进行由今及古、由近而远的追根溯源。

[例文借鉴]

牵挂

“同学们--请跟我念‘牵--挂’。”

“牵--挂”……

女教师动听的嗓音和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悠悠山沟里回荡。她理了理前额的头发,微笑着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牵挂’就是放心不下的意思……哪位同学能用‘牵挂’造个句子?”话音刚落,“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二狗,你来说。”她笑着对班上最淘气一个孩子说。“老师回去探亲时,我们最牵挂。”教室里一片沉默,她和孩子们的眼里都噙着泪花。

几天前,在村口的小路上,一群孩子看着他们老师的身影渐渐远去。他们没有哭闹,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五位老师也是从这条路回家探亲,只是再也没有回来了。

他们知道,山里的日子很苦,老师们熬不住。

她心里明白,当初真的没有打算回来,因为她牵挂着年迈的父母,牵挂着心爱的男友,也牵挂着宁静悠闲的现代生活,可当她回到了省城,走在都市喧嚣的大街上时,她才懂了自己更牵挂的是什么。

她牵挂山里孩子的善良与真诚。记得她刚进学校的那天中午,因为事先不知道她中午会来,学校的老校长(也是除她之外唯一的老师)没有替她准备午饭。孩子们每人从自带的午饭中分出一半送给她。不一会儿,她的手里塞满了,她望着半只半只的馒头、烙饼,那份激动和喜悦,决不逊色那一次站在优秀毕业生的颁奖台上领奖的感觉。

她牵挂需要她的山村。当初被分配到这个山村小学时,负责人对她说,这只是见习,见习期一满,随时可以调回。尽管如此,当她到达那个破旧的学校时,还是着实吃了一惊,泥坯堆成的两间土房子,一间是教室,一间是老师办公室兼宿舍。她几乎是抱着“了解乡村”、“感觉生活”的态度留下来的。然而,在这以后的日子里,她明白了自己对村里人来说真的很重要。村里人没文化,但他们都知道娃儿们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出息。村里人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可是没有老师是他们最大的遗憾和无奈。为了感激老师,他们会时不时带着自家种的玉米、山芋来看望给他们带来希望的老师,尽管这些她从不会收下。

于是就在昨天,她又回到了她所牵挂和牵挂着她的孩子们中间。她收回了回忆的风筝,示意那位同学坐下。“刚才,二狗把‘牵挂’作动词造了个句子,造得很好,老师就再用‘牵挂’作名词造句。”

她顿了顿说:“同学们,你们,永远都是老师的牵挂。”

本文谋篇布局异常精彩!

叙写的情节仅仅是一个非常非常简短的师生上课片断,具体地说,只不过是一位学生和一位老师课堂上先后各造了一个句子而已--此为一奇,情节简单之奇。

作者对如此简单的过程却是别具匠心地分成两部分文字去完成--此为二奇,写法谋篇之奇。

先只写学生造了一个句子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顿时凭空掉下一个悬念,让读者难以理会--此为三奇,顿生悬念之奇。

情节暂停,笔头转向,将有解疑作用的背景往事用插叙来交待,插叙的文字远远超过写当前情节的文字,但丝毫不觉得繁冗,一是因为是插叙,避免了行文的平铺直叙,二是在悬念下的插叙,又产生了读者迫切要读下去的吸引力--此为四奇,插叙之奇。

当背景往事铺垫写足了,用“她收回了回忆的风筝”一句,又自然返回到师生上课的当前情节--此为五奇,过渡自然之奇。

后文也只是用非常经济的笔墨写老师造了一个句子,便让情节抵达高潮,且让文章于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之效、侧面点题之功,便异常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此为六奇,高潮结尾之奇。

“牵挂”题目,既是线索,也是文眼,开篇以“牵挂”为动词让学生造句,紧扣题目,结尾老师以“牵挂”为名词造句,呼应开头--此为七奇,点题扣题行文之奇。

……

文字洗练,镜头集中,情节诱人,扣题紧密,过渡自然,照应完美……几多细腻,几多曲折,几多机智,几多灵动!

议论文

议论文,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绪论、本论、结论的规范常式,但也有所谓“议论性散文”或“杂文”等写法的变式。

[例文借鉴]

绝望之处孕育的新生

高档的裙子被一个小小的烟头烧出了一个窟窿,看着完美作品转眼成空的你如何是好呢?或许你会咒骂那承担了千古罪名的烟头毁了你艺术的高峰,或许你会终日想着如何把它复原到起初无瑕的完美而再无新作诞生……可是他却不一样,谁说这窟窿不是上帝仁慈的扶持?复制几个,饰以金边,一条“金边凤尾裙”把这裁缝推上了更高的云端。

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正如《无望井》一书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在最深的绝望中,你会看到最美丽的希望的星空。”绝望与希望本来就只差一线,以勇气挣开绝望的束缚,用心去拓展希望的疆域,一个人总能创造出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奇迹。

敌军的第五次围剿终于冲破了我军战士们死守的防线,人民的军队陷入了最大的危机中,这是令人绝望的黑暗。可是深知历史发展的我们都清楚,正是这次危机促成红军壮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陕甘宁地区凭着地形的优势从此站稳了脚跟。更不用说,后来还在那里团结了西北人民强大的力量,成立了敌后根据地,给予了日本侵略者最沉重的打击。如此看来,这一危机不也是让党的军队真正扎根于广大农民群众的转机吗?

绝望的危机总能激发人最深最尖锐的智慧,而往往正是逼近中压力下迸发的思考照亮了漆黑一片的夜空。

我很佩服中国人民“置诸死地而后生”的见识与睿智,正如小说中虚竹的那一步棋,失了一大片疆土的同时却换得柳暗花明的新局面。人是应该有点放手的胸襟,为什么非要保住大手大脚的占地呢?为什么非要死守原来的绝妙呢?死守的结果可能是连原有的高度也不能保证,但敢于尝试新的路向却可能给予你更意想不到的“洞天之所”啊!又想起那孔明闻名于世的“空城计”,原有的势单力薄是绝望,但这智者并没有因此放弃,带着对司马懿的了解与放手一搏的信心,他大开城门,焚香弹琴,以出人意料的计谋赢得了漂亮的胜利。

挣开绝望吧,你就能看到希望的新光!

这篇文章没有严格按照议论文“三段论”式结构来说理,用了不妨称为“议论散文”或“杂文”的手法,但思路仍然清晰,内容环环相扣。;以“绝望之处孕育的新生”为题,把握住裁缝在坏事出现后摆脱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这一材料重点,审题准确;文中组织多个材料,均扣住人们在绝望处如何通过主观努力,巧妙地化腐朽为神奇这一题意,论述语言自然流畅,语句使用准确到位。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后半显得较仓促,但仍是一篇考场佳作。

第23讲,分类生层布局

你相信吗?只要将众多相关的材料分门别类,就可以生成文章的层次,就可以布局谋篇!

构思的过程常是围绕文题,四面八方地想,常出现“材料先行”的情形,即首先有许多有关材料都奔来眼底,让你难以割舍,如“谈意气”话题,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材料可写,如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科学家布鲁诺、长征的红军……这是很自然的初始构思状态;但要写成文章,还有个布局谋篇的关节要过。

许多考生不论主次、轻重、角度、类别,将这些全部写入,或在800多字的篇幅里写下多少是多少,这样势必繁冗堆砌,甚至全文如直巷赶猪;若是议论文,则一个总论点列例到底,有一点理由,也无层次或无分论,并因无层次或无分论而说不长,道不全,论不透。

如果善于将材料逐一审视,以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甄别出各类都有哪些侧重的意义、哪些角度的分别,那么文章层次角度就会自然产生了;因有了层次角度,材料虽繁也就不杂了;因有层次与角度,细论、深论,说长、道全、论透,也就变成易办的事情了。

[例文借鉴]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者。

细节可见风节。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解缙与胡广、吴溥、周是修、王艮、胡靖、方孝孺等七位名士相约要为建文皇帝守节,以标千古风节。退下来后,解缙便悄悄支使家人“你去瞧瞧胡广是什么动静”。家人回来说:“没什么动静,只听见胡大人问‘猪喂了没有?’”解缙听了,心里说“一猪尚不肯舍,况肯舍生命乎?”于是心安理得地活了下来。最后,只有方孝孺壮烈而死,周是修被杀,王艮服毒自尽,而胡广等四位,老老实实做了“贰臣”。

细节可见操守。鲁迅先生在参加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杨杏佛追悼会前,曾接到装着子弹的恫吓信,大家都劝先生不要与会了,但先生义无反顾,执意要去。先生临行前并无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顺手把房门银匙扔了。先生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就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上了。而明末的洪承畴,兵败被俘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好像真地要宁死不屈一样。旧友范文程去看他回来后对多尔衮说:“他肯定不是一个死节之臣,我和他闲聊时,房梁上掉下一点灰絮落在衣服上,他赶忙弹掉了。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他肯舍掉性命吗?”果不其然,找了个美人去劝,洪大人也就顺坡下驴,当了大清朝的“开国元勋”。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焦裕禄,会想起他用来顶住肝部剧痛的那把旧藤椅;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还会想起井冈山上,朱德的挑粮扁担;长征路上,贺龙的金色鱼钩;西华厅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楚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关于细节的材料很多的,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都可以写进文章里去,但缺乏层次,并且缺乏分析论证,会变成材料大杂烩。本文作者贵在将这众多的有关“细节”的材料逐一审视,甄别出各类都有哪些侧重的意义、哪些角度的分别,然后以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这样,就自然产生了文章的层次角度,于是论证主题就有了几个分论点:“细节可定胜负”“细节可知兴衰”“细节可见风节”“细节可现操守”“细节可见精神”;这样,文章便井井有条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的“为什么”进行了周密的阐述。

[例文借鉴]

谈意气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以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该生在考题给“意气”褒贬不同的三种解释中,取了“意志、气概”这一角度,论证“意气是成功的基石”这一中心,文章例证异常丰富,但不是“一竿子插到底”,而是加以甄别,将材料分类生层,繁而不杂。

围绕“谈意气”话题,将众多的事例分为三组,构成文章主体中并列的层次,第一组从“舍我其谁”的角度列举古人渴望建立功业、不惜揭竿而起两例,论述“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这一层;接着从“献身理想”的角度列举布鲁诺、哥白尼以及红军战士长征的例子,进一步论述“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这一层;第三组则从“勇于探索”这一角度,一并将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王淦昌的例子概括举出,论述了“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这一层。三段合一,纵有古今,横有中外,分出不同角度来论证中心。材料繁多却分类生层,这正是此文值得我们借鉴的突出的妙处!

第24讲,小题标示布局

小题标示法就是将若干个围绕中心选用的、典型的、能显示作者独特视角及立意的材料,分别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下,有机组接成篇的结构方法

此法最便于布局谋篇,且有举纲张目、条理清晰、新鲜活泼、诱人细读的妙处。

近年高考优秀作文,除了选材新、构思巧、立意高、语言美外,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巧立光怪陆离的小标题来布局谋篇。这些小标题与文章的总标题互相照应,珠联璧合,成为佳作的一只只“亮眼”,含情脉脉,诱人神往。

那么怎样设立小标题呢?

试题详情

2.可分叙,又称平叙,就是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指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小说中所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分叙可以使纷繁的事表现得头绪清楚、气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线交错却脉络分明,具有立体效果。

[例文借鉴]

海龟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丈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在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滥竽充数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只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这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

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然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了星期六,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又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评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专著,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他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一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回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串,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了……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在这篇文章里,有两条线索,爸爸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是明线,爸爸评职称的过程是暗线,爸爸与海龟命运的交汇重叠是高潮。这种双线结构,非常机智而又犀利地展示了文章的主题,构思别具新意,给人以艺术的震撼。试想,文章如果只有一条线索,不论是明线,还是暗线,还能收到如此震撼人的效果吗?

试题详情

3.依纲分层,逐点充实。

有了全文框架,然后对框架的各个层次予以充实。记叙文则多是叙述描写,议论文则多是援例论证。

[例文借鉴]

触摸都市

站在塞纳河畔,可以触摸巴黎时尚而又典雅的脉搏;身处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纽约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漫步银座街头,可以领略东京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停留黄浦江边,可以体味上海兼容而又独特的精神……

风情各异的城市,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晶,彰显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见证与记录着文明社会的兴衰起落--一个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在各自的都市中留下永恒的印记。雄伟的罗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亚平宁半岛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绝伦的建筑与令人惊叹的壁画,诉说者古罗马帝国曾经称霸地中海的辉煌。还有壮丽的长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开罗城……哪一件不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又有哪一样不会令我们感叹古今、追忆昔日的古文明的灿烂?

个性迥异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态度与情趣的反映,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人忧国忧民的大气、成都人自给自足的闲适、广州人兼收并蓄的开放、西安人安土重迁的保守,他们都有着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市人精彩而多元化的生活构成华夏大地上绝美的交响,交汇成华夏文明和而不同、千姿百态的美丽画卷,既沉淀着五千年来厚厚的文明历史,也蕴藏着面向二十一世纪、走进新时代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都市无疑是美丽的,然而它却并不完美,透过灯红酒绿、华灯彩照的外表,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都市人浮躁而空虚的内心。快节奏的生活压弯了城市人的脊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灵,人们习惯于将自己束缚在钢筋水泥的狭小空间里,抑或是沉湎于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夜生活中。无尽的物质享受冲击着几千年来稳定的文明秩序,欧美的“强势文化”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全球。激进的现代意识正随之膨胀,恬静的古典气息已无处寻觅。都市人的耳中早已不再是大唐的幽远歌声、两宋的浅斟低唱,取而代之的是节奏明快的迪斯科、摇滚、绕舌;都市人的口中早已不再是口味清雅、益于修身养性的绿茶,穿着金属外壳的可乐、雪碧正大行其道。

或许人类文明本就应是不断改变的,都市的生活也应如此。但每当我透过城市那火热的外表去触及他冰冷的内心时,不由总会生出一丝悲凉。一个在物质上日渐富足,精神上却失去方向的都市,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望着几千年来都市一路走来的方向,触摸着它们不断演化的轨迹,我追忆着那些遗失的美好,同时又担忧着: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应何去何从?是在无尽的物欲中毁灭,还是在精神的涅槃中重获新生?

我在无限的思考中面对都市,触摸它的外壳,也渴望触摸它的灵魂。但愿有朝一日它的内质可以像外壳一样美丽动人,但愿有朝一日那些虚假与轻浮都会变得真实与坚固,但愿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但愿我们可以重新触摸到都市那由内而外的如花般绽放的美丽。

这是一篇议论文,层次井然,内容充实,从情感角度来说,先落笔于对都市文明的景仰礼赞,继之以对都市内核的反省忧思,终之以对都市文明走向的期待翘盼;就视域来说,古今中外的都市、都市的表与里、宏观与微观皆有收摄笔下,显示出作者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深广的积淀,确实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积累及真情实感,也显示出作者对文脉的经营,一时之内、方寸之中能营造出如是手笔,结构不可谓不精巧,匠心不可谓不巧运。另外用词精炼,力避重复,譬如首段的“触摸、感受、领略、体味”,第三段的“构成、交汇、沉淀、蕴藏”连贯而下,文字功夫了得。至于句式方面,每段都是整散交错,以整见长,间有反问、设问、省略、祈使的变化之妙。一言以蔽之:本文笔力纵横,内容充实而伸缩自如,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质兼美的佳作。

[例文借鉴]

好奇心

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

她(他)是因为害怕吗?

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表示理解但并不赞成。我们这一届是江苏高中课改的第一届,放在科学实验中也就和“小白鼠”差不多,从教材内容到考试形式都是全新的,从老师到学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真正信心百倍的能有几个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临阵脱逃。高考固然可怕,但仔细想想,高考也是可爱的。它意味着我们终于能和数不清的作业、上不完的晚自习和考不完的试卷说再见了!我们终于能以最公平的方式和同龄人展开较量,证明自己的实力了!毛主席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对于高考,今朝的咱们不用怕!

她(他)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太不值得了。高考对于我们这群人来说是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五六十年的生活质量,很多家长都把高中生活说成是“辛苦三年,幸福六十年”,但高考的成败并不代表一切,上大学是一条出路,不上大学也照样有很多创造美好生活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古训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何必为了一次高考把自身给搞垮呢?高考诚可贵,健康价更高啊!还是咱毛主席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她(他)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只能说:“太羡慕了!”上学期,我们班也有一位同学被南大录取了,当时那个轰动啊,真是无法形容。班上同学都羡慕得有点儿嫉妒,拼命吵着让那人请客,后来还是“老班大人”结束了这场骚乱,以每人一块德芙巧克力收场。要是我前桌的这个人真的被提前录取了,我倒挺幸运的,兴许还能沾沾她(他)的仙气,最后也能上一所重点大学,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唯心主义思想啊?

去年有部特火的电影,叫《好奇害死猫》,说的是好奇心毁了一个家庭。不过今天,在这个考场上,好奇心帮了我一个大忙!顺利完成了这篇命题作文。要是有幸能拿到不错的分数,我一定会对身边所有的人说:“好奇心真是个好东西!”

这是一篇记叙文,此文在考场上就地取材,自然地、巧妙地扣住了“好奇心”,相当机智;布局谋篇上,主体部分写作者的三种揣测,结构匀称,活脱脱来自高三学生的生活实际,读来亲切感人;全文能放能收,潇洒自如,亦庄亦谐,灵气流动,显示了较强的写作功力。

其实我们不需要挖空心思琢磨文章离奇的结构,只要像此文围绕着中心设立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下均有相应的例证加以论述,做到前后呼应,构成完整清晰的框架,在考场上就最容易获得高分。

第22讲,变式取异布局

写人记事论理抒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总得有个顺序。然而事物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所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也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在掌握了常式规范法后,如果有能力,为了突出主旨,在保证文章层次清晰的前提下,不妨有些变通的结构。

记叙文

记叙文一般用顺叙,即按照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叙事方法,它能起止清晰、层次分明,事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后果变化自然。事件脉络清楚,令读者一目了然。但有时因为特殊的需要,用其他叙述顺序也可以收到好效果的。

试题详情

2.善于切分,拟纲建架。

尤其是议论文,切分建架而成“格”,篇有篇“格”,段有段“格”。除了开头和结尾,一般说来,分析论证部分,每段开头都有一个分论点或提引论点的句子,接着才是分析论证。

如“几种体贴”的主体部分可切分成:体谅别人的心情→体念别人的处境→给予别人多方关照→善于给人面子→巧于给人下台阶……

记叙文,也须切分建架而成“格”。

如“一次体贴”可切分成:体贴的前提(人物环境等交代)→体贴的过程(表现)→体贴的效果→体贴的感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