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 ( )
A.优胜劣汰 B.过度繁殖
C.生殖隔离 D.性状分离
解析:由于开花的时间不同而导致的不能自由交配现象属于生殖隔离。
答案:C
9.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不需要下列哪一环节的作用 ( )
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
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
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B
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如东北虎和华南虎间存在地理隔离,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B
7.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 )
A.25% B.32%
C.50% D.64%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可求出:B=80%,b=20%,随机交配后Bb的基因型频率=2×80%×20%=32%。
答案:B
6.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对这段话蕴含的科学道理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
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
C.“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
D.“自然奇品悉具”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工选择条件下,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
解析:“自然奇品悉具”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工选择条件下,把人们不喜欢的变异个体进行了淘汰,保留符合人们需求的变异个体,而不是发生了定向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D
5.(2010·苏锡常镇调研)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解析:a表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表示地理隔离,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隔离。c是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
发展。所以通过共同进化会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答案:D
3.(2010·南通质检)科学家发现某地某种蝴蝶在1863年和
1963年不同体色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如右图所示。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
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C.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
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解析:解读数据可知,1963年与1863年相比,中间体色的蝴蝶比例增加,说明它们
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得以保留,应该是适应环境的类型。
答案:B
2.最早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种群,后来由于水的阻碍分为甲和乙两个群体。如果甲群体
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化,而乙群体的环境没有这种变化,群体甲进化的
速率很可能是 ( ) A.最初比乙慢
B.开始比乙慢,然后与乙相同
C.开始比乙快,然后比乙慢
D.开始比乙慢,然后比乙快
解析:由于甲群体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开始时甲群体内大量个体因不适应
而死亡,但也正是如此,甲的后代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所以
D项正确。
答案:D
1.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有的物种如多倍
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