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4912  394920  394926  394930  394936  394938  394942  394948  394950  394956  394962  394966  394968  394972  394978  394980  394986  394990  394992  394996  394998  395002  395004  395006  395007  395008  395010  395011  395012  395014  395016  395020  395022  395026  395028  395032  395038  395040  395046  395050  395052  395056  395062  395068  395070  395076  395080  395082  395088  395092  395098  395106  447090 

8.我国科学家成功地从昆虫细胞内复制出解毒酶基因,并通过生物技术合成了酯酶,只要将其加入三氯杀虫酯(一种毒性较强的常用有机农药)中,几小时以后便能将毒性完全解除。以下关于这项科研成果在生产、生活实际应用中较为合理的是:(   )

A.制成蔬菜洗涤剂,降解可能带有的农药

B.制成解毒药物,与冰水混合后用于抢救农药中毒病人

C.制成消毒剂,与沸水混合后用于生食瓜果的消毒

D.将该酯酶与农药混合使用,降低农药对害虫天敌的毒害

答案:C

试题详情

7.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由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组成的五人“福娃”。其中的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   )

A 保持可可西里的植被

B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 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D 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解析:藏羚羊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保护它就是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C

试题详情

6.下列有关有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鼠害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B 烟草能释放挥发生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有竞争关系,并通过化学信息完成

C 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抗药性

D 用性引诱剂作为化学信息诱杀雄性个体,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A环境容纳量不能随意改变B捕食关系C基因表达出毒素蛋白质同样会对害虫有选择作用

答案:D

试题详情

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狐吃了一只兔,狐就可获得兔的全部能量

   B.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C  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移离后,植物竞争的强度会降低

D.新疆哈密瓜大又甜,昼夜温差是影响其糖分含量的因素之一

解析:A下一营养级只能获得前一营养级10%-20%的能量B温度C由竞争变为中内斗争

答案:D

试题详情

4.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下面是几个关于生态系统的

问题,请回答:

   (1)在相应的空格内填写碳循环的内容

碳循环

(2)在下图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    (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③和④分别属于          (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在草一兔一狼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

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  

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   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解析:通过物质循环来考察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

答案:(1)

 

(2)  兔→狼(1分)  草(1分)  兔(1分)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l分)   负反馈(1分)

试题详情

3.(17分)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玉米农田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正常玉米的基因型为AB,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基因型为aaB的玉米不能开出雌花而成雄株;基因型为A bb或aabb的玉米的顶端长出的是雌花而成为雌株(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协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⑴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⑵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玉米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外,其它的流向是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对初级、次级消费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禁捕或适当放养次级消费者,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初级消费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⑶当玉米幼苗长青的时候,“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若废弃的农田上会发生群落演替,该演替类型属于            

⑷若要调查玉米地里老鼠的种群密度,其方法是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      。 

⑸玉米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在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杂交育种时可免除人工去雄的麻烦。为了确保纯合子雄株和雌株的杂交后代都是正常植株,那么选育出的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基因型分别为       

 ⑹请根据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利用该农田中的正常植株,设计选育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纯合体雌株的育种过程:

  ①                                   

 ②                                   

③利用杂交的方法,进一步选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雄株和雌株。请简要写出步骤:

                                    

解析:主要涉及到生态系统、种群、群落、育种等知识点,综合性强,考查范围广。该玉米农田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玉米,其能量流动一般有3条途径:一是大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二是通过食物链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三是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的一部分。对消费者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玉米)。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蝗虫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0。根据题意,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正常株(AABB)、雄株(aaBB)、雌株(AAbb、aabb)三种表现型;选取多株雌株玉米(AAbb、aabb)与雄株(aaBB)玉米分别杂交,若杂交后代只有正常株(AaBb),则亲本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雌株(AAbb)和雄株(aaBB);若后代有雌株和雄株,则亲本不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雌株和雄株。

答案:⑴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1分)⑵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玉米)⑶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1分) 次生演替(1分)⑷标志重捕法(1分) 0(1分) ⑸ AAbb、aaBB⑹①选取正常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②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单倍体玉米幼苗,得到纯合体二倍体玉米植株的表现型为正常株、雄株、雌株;③选取多株雌株玉米与雄株玉米分别杂交,若杂交后代只有正常株,则亲本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雌株和雄株;若后代有雌株和雄株,则亲本不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体雌株和雄株

试题详情

2.下列关于生物学原理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的关系是竞争

C.控制鼠害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D.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针对抗虫棉的抗性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合理的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中。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但它们的关系是捕食。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但棉铃虫仍然会产生针对抗虫棉的抗性。

答案:C

试题详情

1.Ⅰ.下图20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 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中共有      个营养级。

(2) 浣熊和蛇之间的关系是      。若想使鹰增重1 kg,至少消耗植物    kg。

(3) 由于人类的捕杀,蛇的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种群数量最可能减少的生物有  

        

(4) 在该生态系统中充当三级消费者的生物有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考查的是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物种间的关系。

答案:(1)6

    (2)捕食与竞争,25kg

    (3)昆虫,食虫鸟

    (4)蛇,浣熊,鹰,狮子,狼

试题详情

(二)选考题答案:(9分)(1)5  绿藻和水草(每空1分,共2分)

(2)500   500(每空1分,共2分)

(3)光线  绿藻(或食物)(每空1分,共2分)

 14.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解析]能量传递效率是以各营养级所同化能量的数值为研究对象的,大约在10%--20%之间,乙、丙相差不多,可能是同一营养级。

答案:A

 15.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C.产生温室气体     D.具有全球性

解析: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水

答案:A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提高,其稳定性才提高

答案:B

17.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解析]:在原有的气候条件未发生巨大变化之前,能作到在原有的土质上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并实行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的最好措施,故选D。

答案:D

18.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___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这种肥料用物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解析]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是生态农业的突出特色。(1)牛的呼吸为蔬菜提高光合作用的原料,蔬菜产生的氧气为牛棚更新空气;(2)秸秆和牛粪经微生物的分解,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3)外界温度与牛体温相差越少,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就较少;(4)太阳光能是牛棚内热能的主要来源,另外微生物发酵也产热;(5)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体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高效利用)。

[点评]本题以生态农业为切入点,以生态模式图为图解信息,考查了图文转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1)二氧化碳  氧气  (2)发酵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4)太阳光能  发酵产热  (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19.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的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难度中等。早期调节属于负反馈,反馈的作用是使藻类减少。后期调节属于正反馈,反馈的作用是污染越来越严重。负反馈是由于反馈调节作用导致作用或者效应减弱,正反馈正好相反。不理解反馈的内涵,误认为反馈就一定是负反馈。

答案:B

20.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能量利用率不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答案:C

21.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Ⅱ)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          。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             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     组,理由是                    

                                            。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    于乙组,理由是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

链中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                  →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水化现象

答案:(Ⅱ)(13分)(1)无机盐(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光(1分)  氧(1分)  (2)乙(2分)  由于蓝藻等夜间呼吸产生大量CO2,CO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2分)   大(1分)  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O2,使水中含O2量上升。(2分) (3)蓝藻(1分)  浮游动物(1分)  鱼(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2.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采样的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
0.01
1
10
30(远郊农用)
铬浓度(mg/kg)
0.25
0.25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480
2265
1047
1069

  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            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

[解析]:指示生物法是指根据对环境中有机污染或某种特定污染物质敏感的或有较高耐受性的生物种类的存在或缺失,来指示其所在水体或河段污染状况的方法。它是经典的生物学水质评价方法。选作指示种的生物是生命期较长比较固定生活于某处的生物,可在较长时期内反映所在环境的综合影响。静水中指示生物主要为底栖动物或浮游生物,流水中主要用底栖动物或着生生物,鱼类也可作为指示生物,大型无脊椎动物是应用最多的指示生物。

答案:ABC

23.(10分)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   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_______和_______,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3)   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4)   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_。

[解析]:( 1 )  杀藻剂处理水华的主要缺点: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

(2 )在该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藻类和挺水植物,鱼类属于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 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  (2)藻类 挺水植物 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4.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A.不规则波动  B.不均匀分布  C.短期内暴长  D.季节性消失

解析:水化是水体富营养化短期内早类物质大量繁殖的现象

答案:C

25.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

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共生关系不是简单的靠食物来反映

答案:D

26.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解析:甲与乙有共同的食物

答案:B

27.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答案:A

28.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的题目)。

答案:  病虫害对西瓜产生影响的研究(3分)(本题答案有多种,只要合理就给分)

29.沙漠植物常具有较小的叶片,且叶片的气孔较小。这是利于

A.减少呼吸作用     B.减少水分散失  

C.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不被动物食用

答案:B

30.右图(图略)表示一草原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与牧草数量的关系。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A.消费者排泄量增加   B.牧草的根增加

C.分解者数量增加    D.牧草枯死量增加

答案:B

31.根据下列果实形状判断,不适合借风力传播的是(  )

答案:C

3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答案:D

33.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答案:C

34.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B

3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C

36.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答案:D

37.“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答案:(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 :1

38.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D

试题详情

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丙是某种鱼,鱼和浮游动物竞争藻类,同时鱼又捕食浮游动物,,该生态系统中最后只能剩下生产者

答案:C

2.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种间的关系

答案:C

3.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菟丝子吸收果树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与龙眼、柑橘为寄生而不是竞争关系。

答案:D

4.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是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入侵等知识,难度较小。由材料可知该植物喜光,入侵后当地植物是缺少阳光而死亡,二者之间是因为阳光发生了竞争。引入外来生物不一定对当地生物有害,也可能外来生物不可以在这个地方繁殖下去,也可能是对当地有利的。盲目引种是不对的,再引入喜阴植物不一定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生态入侵的原因一般常见的是由于缺乏天敌造成的,而不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误认为只有食物才可以引起竞争,阳光不会引起竞争而错选。

答案:A

5.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

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

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

为图中      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

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解析](1)人口的增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导致过度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的限制,将会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下降,即c曲线所示情况。(2)正常情况下的人口数量应和自然种群一样,呈现S型增长,即b曲线,之所以不能出现指数式增长,主要是由于由于资源有限的。最适人口应当是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高,所以最适人口数量应为55亿;(3)若原来人所获得的能量为a,则从植物→植食性动物→人这条食物链,所需植物为(a/2)×10×10=50a,从植物→人,所需植物为(a/2)×10=5a,共计55a;同理计算改变后的情况为28a,则55a可供养的人口是原来的55a/28a=1.96倍。(4)计划生育控制是出生率,降低出生率可以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而晚婚晚育则可以有效延长一个世代的时间,也可以有效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 00m3
2
1 000m3

淡水湖泊
鲰鱼
10 000kg
34
3 600kg

山地
甘草
1 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 000kg
30
500kg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①中的采收量与增长量相差3%,②相差2%为,③相差10%,④的增长量大于采收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③的年采收量远远超过了年增加量,会使种群密度迅速变小,严重影响其平衡性,10年后将灭绝。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表格的能力和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应用。

答案:C。

7.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有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种植,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了,结构复杂了。在该群落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

答案:C

8.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解析]:由于鱼类种群密度的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增长量就会下降。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增长量就会为0。

答案:B

9.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题中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所以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S型曲线的K/2的水平,所以环境容纳量为2*200=400。

答案:D

10.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解析]: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可能为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的细菌,固定CO2合成有机物,自养型,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答案:D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沟通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生物群落内各种群生物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这些信息最终都是经由基因和酶的作用并以激素和神经系统为中介体现出来的。它们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12.(10分)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①  

        ;②            ;③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              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容易受到破坏。

[解析]能量金字塔的研究对象是营养级,死亡率最大的时期应该是种群数量下降最快的时期。蜘蛛会随食物食草虫的减少而减少。

答案:(1)细菌  (2)藻类、大米草  食草虫、线虫、海螺  沼蟹、蜘蛛  (3)一龄幼虫

(4)减少  细菌→线虫→沼蟹(言之有理即给分)  藻类→线虫→沼蟹  (5)下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13.(9分)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是     KJ和     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两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食物链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解析]:(1)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绿藻、水草)开始,到最高营养级图中的鲫鱼为止,可以看出其中水草开始的有2条,绿藻开始的有3条,共计有5条食物链。(2)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来自绿藻提供的就是50KJ,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需要绿藻500KJ;其中轮虫提供的就是100KJ,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那么就需要轮虫500KJ。(3)水面长满了浮萍,将会遮光,导致水草缺少光照而死亡,同样绿藻也大量死亡,轮虫缺少食物而死亡。五种生物死亡3种只剩下引入的浮萍和剩余2种构成两条食物链。(4)绿藻爆发覆盖水面,水中溶解氧气减少,动物死亡。最终绿藻大量死亡导致细菌大量反正消耗氧气,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气体,导致水体发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