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4966  394974  394980  394984  394990  394992  394996  395002  395004  395010  395016  395020  395022  395026  395032  395034  395040  395044  395046  395050  395052  395056  395058  395060  395061  395062  395064  395065  395066  395068  395070  395074  395076  395080  395082  395086  395092  395094  395100  395104  395106  395110  395116  395122  395124  395130  395134  395136  395142  395146  395152  395160  447090 

2.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①[知(zhì)]同“智”。

试题详情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试题详情

10.想入非非:既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中性),也指胡思乱想(贬义)

近义词辨析:

申诉理由用申辩;公开辩解用声辩:发怒瞪眼用瞋目;受窘惊呆用瞠目。

言谈举止用优雅;环境建筑用幽雅。精神振作用发奋;辱后努力用发愤。

事业而言用终生;切身大事用终身。客居他乡用作客;朋友串门用做客。

工作技能用本领;活动能力用本事;根本属性用本质;实际属性用实质。

独占独揽用把持;幕后控制用操纵。区分开来用辨别;真假伪劣用鉴别。

诗文名句(三)

试题详情

9.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试题详情

8.高山流水:既比喻知音或者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

试题详情

7.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试题详情

7、初读文本感受:

(1)、文中抒发感情的句子有哪些?

(2)、这些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这些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知识积累

一 成语

1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 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台杜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3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教育。

4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5 不绝如缕:既形容声音细微,也形容形势危急。

6 灯红酒绿:既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试题详情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6将王羲之的《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兰亭寺

仰视碧天际,俯瞰漾水滨。寥阂元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                     

(2)诗中"俯瞰深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              

(3)诗中"无涯观川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 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 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诗》赏析:“仰望”二句,即《兰亭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由此正可“极视听之娱”,自由地从造物者之无尽藏中获取精神的愉悦。而当此仰观俯察之际,诗人同时也在悟“理”。原来在晋宋人眼中,山水“质而有趣灵”(宗炳《画山水序》语),而此灵趣又与宇宙之理交融而不可分,山水原是“道”、“理”的体现。因此,对于大自然的审美观照,同时也就是哲理的领悟。故曰“寓目理自陈”。这种领悟当然带着直觉甚至神秘的意味,正与那“妙处难与君说”的审美愉悦的获得相似。 “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诗人所悟之理。“群籁”,指诗人耳闻的大自然中种种音响,亦喻群品、万物。《庄子•齐物论》以山林群籁为喻,说明万物虽千差万别,但都自然而然,“道通为一”;在“道”的面前它们都是齐同、平等的。“万殊莫不均”之说就是受此种观点影响。深受《老》《庄》薰陶的诗人,看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动繁复,又那么和谐统一,自然很容易涌起一种万物均齐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为平等的一员回归到这无限和谐之中,与万物相亲,“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故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诗人融入忘怀物我的无差别境界之中,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审美的。与王羲之同时的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不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也是类似的感受。 

试题详情

4、解释下面一词多词。

(1)之:

A暮春之初                  B及其所之既倦        

C不知老之将至                D以之兴怀         

E向之所欣                  F不能喻之于怀       

G兴感之由                 H夫人之相与        

I悟言一室之内                J仰观宇宙之大       

K后之览者         

(2)一

一觞一咏              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致

家贫,无从致书一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4)修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             修守战之具            

试题详情

3.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一觞一咏足               (2)以极视听之娱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5)映带左右。                 (6)引以为流觞曲水         

(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所以游目骋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