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5286  395294  395300  395304  395310  395312  395316  395322  395324  395330  395336  395340  395342  395346  395352  395354  395360  395364  395366  395370  395372  395376  395378  395380  395381  395382  395384  395385  395386  395388  395390  395394  395396  395400  395402  395406  395412  395414  395420  395424  395426  395430  395436  395442  395444  395450  395454  395456  395462  395466  395472  395480  447090 

5、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建设厅、发改委于2009年2月发布的《宁夏房地产开发景气与预警指数及房地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区商品房销售价格将仍有涨幅空间。小张害怕房价再上涨,马上购买了现房,价格为40万,首付16万,在20年付清银行贷款24万及利息6万。其中40万房价、16万首付现金及6万利息分别体现了货币的

A.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职能           

B.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C.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职能

D.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职能

试题详情

4、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和手段。股票与公司债券的本质区别之一是:

A、收益权的差异         B、风险程度的差异  

C、期限长短的差异        D、收益水平的差异

试题详情

3、某股份有限公司,在全部资产中国家控股50%,集体控股25%,外商股份10%,其他股份15%。那么,这一企业的性质属于:

A、国有企业            B、公有制企业  

C、混合所有制企业         D、私有制企业

试题详情

2、三星42英寸等离子电视机由22999元下调到17999元,在这一经济活动中,货币执行   职能,“17999元”是这台电视机的    。

A 商品交换的媒介   价值   B 价值尺度  价格 

C 流通手段  价格       D 支付手段  价值

试题详情

1、下列那些是商品

①农民自种自吃的蔬菜  ②农民送到农贸市场出售的蔬菜 

③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  ④家里用的电、自来水

A 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试题详情

2、王安石旅游半途而返很不如意,由于善于思考,竟妙手偶得千古流芳的美文。大家可能也经历过一些失意之事,尝试着换个角度思考,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如果有兴趣,试着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

试题详情

1、熟读文章二、三段。

试题详情

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否游离于主题之外呢?是否对上段议论有所冲淡呢?

参考: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试题详情

2、问题二: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对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联系他变法改革,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阻挠,‘尽吾志’三字,表明了他的倔强到底推行新法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安慰。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试题详情

1、问题一:记叙和议论如何有机结合?

(1)哪些段落是记叙,哪些段落是议论?议论部分总结出两条深刻的启示,哪两条?

两条深刻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才能于已无悔,于人无可讥。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导致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

(2)再看记叙和议论前后是如何照应的?

第一段:

仆碑

音谬

  → 第四段议论:悲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要深思慎取)

第二段

  前洞 平  记游者众

后洞 窈 寒 深 →    第三段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非常之观,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其见愈奇

好游不能穷也

出洞 悔  →    力足以至焉…尽吾志,可以无悔矣(要有志)

总结:记叙惜墨如金,紧扣游山的经历,笔笔都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议论有根有椐,处处从前面游山的经历说起。记叙和议论,前后呼应,紧密结合。

提示:文章没有对褒禅山景色进行细致精妙的描绘,不是因为景色不美。这一点从课文注释和文中“其见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实本文名为游记,可实际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他“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的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