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5320  395328  395334  395338  395344  395346  395350  395356  395358  395364  395370  395374  395376  395380  395386  395388  395394  395398  395400  395404  395406  395410  395412  395414  395415  395416  395418  395419  395420  395422  395424  395428  395430  395434  395436  395440  395446  395448  395454  395458  395460  395464  395470  395476  395478  395484  395488  395490  395496  395500  395506  395514  447090 

1.为了验证红光、黄光、绿光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

(1)实验材料与用具:小烧杯三只、三棱镜、打孔器、注射器、40w灯泡、烧杯、富含CO2的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绿叶(如菠菜叶)(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忽略不计)。 

叶绿体色素及其吸收光谱图:

(2)实验步骤:

①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1cm的打孔器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注意避开大的叶脉);②将圆形叶片置于注射器内,并让注射器吸入清水,待排出注射器内残留的空气后,用手堵住注射器前端的小孔并缓缓拉动活塞,使小圆形叶片内的气体逸出,并重复几次。 

③将内部气体逸出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待用(这样的叶片因为细胞间隙充满水,所以全都沉到水底); 

④取三只小烧杯,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用40W灯泡照射:

⑥观察并记录

(3)根据叶绿体色素及其吸收光谱图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4)结果讨论:增强单色光光照强度,能否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请以红色光(光质)为例,在右边方框内画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曲线来说明这个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其自变量为光质的不同,因变量为小圆形叶片的浮起速度,要求学生对设计步骤进行补充并预测结果,讨论分析。

[答案](2)④等量的NaHCO3稀溶液(2分)、小圆形叶片(2分)。⑤经三棱镜色散射形成红光、黄光、绿光(2分),并分别作用于三只小烧杯(2分)⑥相同时间内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叶片全部浮起经历的时间)(2分) 

(3)预测结果:单位时间内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红光大于黄光大于绿光(2分)。

结果分析:叶绿体色素对三种光的吸收能力依次是红光大于黄光大于绿光(2分),三种光照下,叶片产生O2的速度(叶片间隙O2的积累浓度)依次是红光大于黄光大于绿光,叶片上浮的速度依次是红光大于黄光大于绿光(最后一句不说不扣分)(2分) 

(4)结果讨论:能(2分)曲线如图(2分,纵横标含义1分,曲线得1分) 

试题详情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试题详情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由题意分析出自变量是胰高血糖素,因变量是尿糖的变化。值得注意到是,实验结果预测后要求做出解释,此时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而是要将结果→结论的推理过程逐步写出,才能得分。

[答案]实验步骤:

(1)确定一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试题详情

(二)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试题详情

(一)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试题详情

(四)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坡片……

资料二: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注: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细胞周期
间  期
分  裂  期
前期
中期
后期和末期
实验小组1计数细胞个数
43
4
1
2
实验小组2计数细胞个数
44
3
0
3
……
……
……
……
……
全班计数细胞个数
880
67
18
85
计数细胞总数
1 000
各时期细胞数的百分比
88.0
6.7
1.8
3.5

(1)请改正“资料一”中的3处错误。__________

(2)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2.0h,请根据“资料二”,在答题卡上的饼状图中表示出间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和末期所占的时间(单位:h,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差。因而对整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___________。

①取材时间  ②根尖培养温度  ③解离时间长短   ④载玻片厚度   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  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选材、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影响因素等,考查的比较全面,细致。⑴根尖分生区被位于根尖尖端的根冠包围着,颜色发暗,因此很短,大约为“2-3mm”;此实验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后先漂洗,是为了洗去盐酸,利于染色;盖上盖玻片后,需要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轻轻挤压,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而不重叠,便于观察。⑵用12乘以各个时期的百分比,如间期是12×88%=10.6。⑶①取材时间、②根尖培养温度、③解离时间长短、④载玻片厚度、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等都是影响的因素。

[答案](1)将“5cm”改成“2-3mm”;实验操作步骤应改为先漂洗后染色;将“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2)见下图   

(3)①②③⑤⑥

8.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 共4组实验,用1 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组、__________组和__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转换能力以及根据所给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液中物质的浓度过大,会造成细胞渗透失水而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因此,①、②是A或B,③、④为C或D。培养液体积越小,则瓶内氧气越多,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生长繁殖快,达到最大数量的时间短,故①是B,②是A,③是D,④是C。B组和A组的浓度一样,只有体积不同,故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体积造成的,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D组和B组的体积相同而浓度不同,实验结果不同只能是由浓度不同造成的,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因为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并不均匀,故需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由于后期酵母菌的数量多,可能造成堆积而无法计数,应进行稀释后再取样计数;由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可能会使血细胞黏固在血球计数板的小室内,造成下次无法使用,正确的方法是浸泡和冲洗。

[答案](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

9. 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是难度比较大的题。注意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①分组编号,②填材料,并设置对照组,③在除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完成实验过程(保证单一变量),④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的主要区别是探究实验的结果不确定,可能有多个,而验证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本实验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两个:①证明出蔗糖被水解,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用斐林试剂即可;②观察a、b两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如果差值增大,则说明能透过,否则不能。

[答案](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10. 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若将处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先增后减

[解析]将高浓度溶液中的植物细胞转移到低浓度的溶液中时,植物细胞会吸水,总质量增加。

[答案]B

11.在制作洋葱根尖压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可能用到的试剂是

A.龙胆紫染液            B.醋酸洋红染液

C.稀盐酸溶液            D.30%蔗糖溶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关键字词“不可能”。

[答案]D

12.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用呈色反应表示葡萄糖的生成量。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A-C)培养物的纤维素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一个适当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并按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保温1小时。

(4)在上述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试剂,摇匀后,进行        处理。

(5)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

[实验结果]

 
微生物A提取物
微生物B提取物
微生物C提取物
颜色深浅程度
+
+++
++

[分析讨论]

(1)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号试管。

(2)实验组试管均呈现的颜色是       ,但深浅不同。

(3)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若不考虑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                  

(4)你认为上述三种微生物中,最具有应用开发价值的是    

(5)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开发这种纤维素酶的意义在于             

                               

[解析]本题是对课本知识的直接再现,要求学生达到了解水平。

[答案][实验步骤](2)如下表

(4)班氏  加热(加热至沸腾)

[分析讨论](1)4  (2)红黄色  (3)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  (4)微生物B  (5)葡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代替化石燃料(言之有理即给分)

13.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观察其出现了低血糖症状,此时应再注射葡萄糖溶液,以进一步证实刚才出现的确实是低血糖症状。

[答案]A

14.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对植物去掉某元素前后的状况进行对照,可以确定该元素是否为必需元素。

[答案]D

15.

(I)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I、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 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人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

(2)在b、d 试管中各加人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Ⅰ将呈现出(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Ⅱ将呈现出(加快、减慢)上升的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相关内容,其中穿插课本实验《还原性糖的鉴定》的应用,属于了解水平的要求。

[答案]I(12分)

(1)浅(l分)  淀粉(1分)  Ⅰ(2分)

(2)深(1分)  还原糖(l分)   Ⅱ(2分)

(3)加快 加快(每空2分,共4分)

16.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某基因在植物体内过量表达,也可以抑制某基因表达。假设A基因通过控制赤霉素合成来控制番茄的株高,请完成如下实验设计,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①实验设计:(借助转基因技术,但不要求转基因的具体步骤)

a.分别测定正常和矮生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b.                        

c.                            

②支持上述假设的预期结果:                    

③若假设成立,据此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解析]根据题意,自变量是A基因,从实验已给出的步骤来看,要求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正常植株的A基因作抑制表达(正常植株作空白对照),对矮生植株的A基因作过量表达(矮生植株作空白对照),因变量有两个,分别是赤霉素含量和株高,一定要分析清楚。

[答案](4)①答案一:  b. 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

c. 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植株。

答案二: b. 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 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该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17.

Ⅰ.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25 ℃、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     ,萌发前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大豆种子的    中,此结构最初由    发育而来.

(2)上图表明: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    .糖类在    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以通过    作用生成相对应的    .

(3)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上图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

Ⅱ.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蛋白质     ,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

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③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a.双缩腺试剂A和B(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

b.在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a:                                

b:                                

(3)实验结果:            .

[解析]本题Ⅰ考查考生信息转换能力,Ⅱ考查课本实验《蛋白质的鉴定》,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和实验结果。

[答案]30. (21分)

Ⅰ.  (1)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对稳定;子叶;受精卵

     (2)糖类可转换成蛋白质;氧化分解;转氨基;氨基酸

     (3)下降,黑暗条件下无光合作用并且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Ⅱ.  (1)与双缩腺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判断正误

          a:×更正:双缩脲试剂A混合均匀后,再加入试剂B

b:×更正:不加热或直接观察

          (3)实验结果:1、2、3号试管中颜色依次加深

18.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 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 min)、中度运动(步行2 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 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    安 静    中度运动    剧烈运动

         实验前pH    6.1      6.1       6.1

         实验后pH    5.9      5.6       5.3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验证上述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运动的剧烈程度,因变量是CO2的呼出量(其观测指标是PH变化),如果能够找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本题就能解答。

[答案]Ⅱ.(l)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

(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

(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线粒体

19. 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解析]此题考查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需要的细胞是活细胞,因此不能加热;硝酸钾浓度过高也会使细胞死亡,不再发生复原;不再发生复原的细胞说明是死细胞,不再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将细胞置于清水中,由于细胞壁的作用,细胞吸水涨大但不会破裂。

[答案]B。

20.(1)甲同学利用新鲜的玉米绿色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在滤纸上出现了四条清晰的色素带,其中呈黄绿色的色素带为_________。

(2)该同学改变层析液组成后继续进行实验,滤纸条上只出现了黄、绿两条色素带。他用刀片裁出带有色素带的滤纸条,用乙醚分别溶解条带上的色素,浓缩后用一分析仪器检测,通过分析色素溶液的_________来判断条带的色素种类。

(3)实验结束几天后,乙、丙两同学发现部分预留叶片已变黄。乙同学认为这是由于叶片中某些色素降解所造成的,丙同学则认为某些色素含量增加。根据所学知识,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来判断两个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本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查验证生物学事实、正确分析和处理实验现象和结果等基本实验能力,同时考查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最后滤纸条上出现的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颜色分别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因此呈黄绿色的色素带为叶绿素b。由于不同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分析不同色素种类时可以根据色素的吸收光谱来分析。对于预留变黄叶片的色素含量变化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层析法分离出各种色素带后与正常叶片层析结果作对比,得出结论。

[答案](1)叶绿素b  (2)吸收光谱  (3)从预留的叶片中挑选出足量的、分量相等、大小相近的已变黄的叶片和尚未变黄的叶片为实验材料,在相同条件下,再次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测定和记录实验结果,比较这两种叶片各种色素的组成及含量后,得出结论。

21.某科研小组为了解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材料和步骤:

①实验动物:家兔12只(体重2 kg/只,雌雄各6只)。

②依次测定和记录12只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以及12小时的尿量,每天1次,连续3天。(性激素分泌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原理相同)

③第4天,切断各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重复上述步骤②。最后,将手术前、后的两组数据用_________方法处理,求出差异。

(2)结果与分析: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_________;切断垂体与下丘脑的联系后,甲状腺和_________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②兔的尿量,手术后比手术前_________,可推断出_________激素分泌减少。

(3)结论:根据实验结果以及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可知,下丘脑合成和分泌_________,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_________,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激素。

(4)为进一步明确与尿量变化相关激素的分泌途径,你认为下一个实验应在哪一方面进行研究?

[解析]此题考查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理解,以及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正确判断、预估研究内容和方向的能力。切断了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后,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作用于垂体,因此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会下降。同时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不能够通过垂体后叶释放,使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下降,导致实验兔子的尿量增多。

[答案](1)统计学(统计、数理统计)  (2)低(少)  性腺  多  抗利尿  (3)促激素释放激素  促激素  (4)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与垂体的关系(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的关系)。

22. 为进一步确定来源不同的A、B、C、D、E五种物质(或结构)的具体类型,进行了下列实验,现象与结果如下:

①   各种物质(或结构)的性质、染色反应的结果,见下表:

 
A
B
C
D
E
来源
猪血
马肝
蛙表皮
棉花
霉菌
水溶性
+
-
+
-
+
灰分
+
-
+
-
-
染色反应
甲基绿溶液
-
-
+
-
-
斐林试剂
-
-
-
-
-
苏丹Ⅲ溶液
-
+
-
-
-
双缩脲试剂
+
-
+
-
+
碘液
-
-
-
-
-

注:+:有(溶解);-: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

③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结果,推断出:A、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细胞分子组成、课本中各种试剂及鉴定对象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推理与归纳、读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意A物质中含有铁元素,且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因此可以判断为血红蛋白;B物质能够和苏丹Ⅲ染液发生反应,因此为脂肪;C物质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说明内含蛋白质,又可以和甲基绿反应说明内含DNA,因此可以判断出为染色体(质);D物质中没有灰分,说明只含C、H、O三种元素,且不与提供的各种试剂反应,因此最可能为纤维素;E物质能与D物质反应,且反应后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可以考虑为纤维素酶。

[答案]血红蛋白  脂肪  染色质(体)  纤维素(半纤维素)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23. 动物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脱羧酶,能专一催化1 mol谷氨酸分解为1 molγ-氨基丁酸和1 mol CO2。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得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 mmol/L、最适温度、最适pH值的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图1和图2。

图1  产物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注:酶浓度固定)

 

图2  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曲线(注:反应物浓度过量)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1”标注)。

(2)当一开始时,将混合物中谷氨酸脱羧酶的浓度增加50%或降低反应温度10 ℃,请在图1中分别画出理想条件下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2”标注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用“3”标注温度降低后的变化曲线),并分别说明原因。

(3)重金属离子能与谷氨酸脱羧酶按比例牢固结合,不可解离,迅速使酶失活。在反应物浓度过量的条件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后,请在图2中画出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的曲线(请用“4”标注),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酶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运用图表形式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考查对建立模型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根据题目信息可知1 mol谷氨酸分解为1 mol γ-氨基丁酸和1 mol CO2,从图中可知在反应过程中一共产生了10 mmol的CO2,因此可知谷氨酸的最初量为10 mmol,在30 min时反应结束,不难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而增加酶的浓度,并未改变反应物的量,只能够缩短反应的时间,而降低反应温度会延长反应时间,因此在原有图上不难画出这两条曲线。(3)小题由于加入了能和酶结合的重金属盐,使酶失活,因此要想达到相同的催化效率,需要更高浓度的酶溶液。

[答案](1)见曲线1(评分依据:每分解1 mmol谷氨酸则产生1 mmol CO2,根据CO2浓度变化曲线,可得到严格的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当谷氨酸脱羧酶的浓度增加50%时,见曲线2,其原因:酶量增加50%,酶催化反应速率相应提高,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减少。

当温度降低10 ℃时,见曲线3,其原因:温度降低,酶催化反应速率下降,但酶并不失活,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增加。

(3)见曲线4(注:曲线4为一条不经过原点的平行直线,平移距离不限)。原因: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使一定量的酶失活,当加入的酶量使重金属离子完全与酶结合后,继续加入的酶开始表现酶活力,此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变化的直线关系不变。

24.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请回答: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溶液。

(2)用     试剂区分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3)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鉴定的原理及方法,题干所给的四种物质可分为蛋白质和糖类两大类,这两类物质可通过双缩脲试剂来鉴定;淀粉属于非还原性糖,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两者可用斐林试剂加以区分;稀蛋清和淀粉酶可用酶促反应加以区分。

[答案] (1)双缩脲试剂   稀蛋清   淀粉酶   葡萄糖   淀粉

(2)斐林试剂

(3)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出现砖红色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25.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已知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浓度相同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产生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为了验证NAA和IAA的这种差异,可分别用胚芽鞘和扦插枝条为材料进行实验。请简单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结果。

(1)以胚芽鞘为材料的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

实验设计思路:

预测结果:

(2)以扦插枝条为材料的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

实验设计思路:

预测结果:

Ⅱ.某山地进行植树造林后发现一种昆虫数目大增,对树木造成极大危害,为探究昆虫数目大增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只写出课题的题目)。

[解析]本题第一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抓住自变量,根据实验材料选好因变量,同时用控制好无关变量;第二题考查学生实际的确定实验的能力。

[答案]Ⅰ.(1)用等量相同浓度的IAA和NAA分别处理各组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或答顶端),观察其弯曲生长角度(或答直立生长长度)的差异。

预测结果为:NAA处理胚芽鞘的弯曲角度(或答直立生长的长度)大于IAA的处理。用相同浓度的IAA和NAA分别处理各组扦插枝条的下端,观察其生根的差异。

预测结果为:NAA处理的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多于IAA的处理。

26. 虽然蟾蜍的排卵是有季节性的,但也可以通过向体内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其排卵。为验证促性腺激素有促进蟾蜍排卵的作用,请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注:蟾蜍排卵可通过检查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作为观察指标;不考虑注射激素的剂量;注射激素后只要求观察1次)

材料用具:发育成熟体重相同的雌性蟾蜍6只,注射器,饲养笼,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0.65%NaCl溶液(蟾蜍用生理盐水)。

(1)实验步骤:

……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解析]本题第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抓住自变量,根据实验材料选好因变量,同时用控制好无关变量;同时考查考查实验结果处理的能力,例如设计记录表格、画曲线等等。

[答案] (1)①将6只雌性蟾蜍随机编号1-6,其中编号为1-3的蟾蜍作为对照组,4-6的蟾蜍作为实验组,分别放入饲养笼中。

②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③实验组每只蟾蜍注射一定量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对照组每只蟾蜍注射等体积0.65%NaCl溶液。

④一定时间后,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2)促性腺激素促进蟾蜍排卵实验记录表      记录时间: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1
2
3
4
5
6
注射前有无卵细胞
 
 
 
 
 
 
注射后有无卵细胞
 
 
 
 
 
 

27.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人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下图所示),以探究酶促反应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答题。

  

(1)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如下曲线图。20分钟后,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2)若土豆片为8片时,和上述实验所得的曲线(实线)相比,实验结果的曲线最可能是下列     图中的虚线。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是            ,其结果可用     图中的虚线表示。

   (3)为保证上述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控制的其他外界因素有            

[解析](1)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催化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而出现气泡,20分钟后气体不在增加,说明过氧化氢已经被完全分解,即给的过氧化氢的量有限;(2)增加土豆片的数量后,酶量增加,反应速度加快,但是酶只能改变反应的速度,不能改变反应结果,因此会出现如图c表示的结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则必须增加反应底物的量,又不改变溶液的体积,因此只能增加过氧化氢的浓度;其结果是气体总量增加,而图中只有a的气体量增加;(3)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实验变量一定为单一变量,因此必须控制其他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酶的活容易受温度影响,因此必须控制好温度;气体的产生受气压影响,也应该控制好气压不变。

[答案](1)过氧化氢量有限   (2)c   增加过氧化氢浓度   a   (3)温度(或温度或气压等)

28.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是多种酸性污染气体溶于大气中的水分后,产生硫酸或硝酸等化合物,然后随着雨点降落下来而成。某生物探究小组为了解酸雨对陆生植物的影响,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方案。

目的原理:大气中的SO2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验室中以SO2模拟酸雨,研究不同SO2量对两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而了解自然界中酸雨对植物的危害。

实验材料:1.实验装置如下图。

2.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SO2气体、气体流量计(控制充气量)、蒸馏水、植物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1.取5套实验装置并编号,设立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发芽后,取已长出一片真叶的幼苗若干株,分别直立于盛有植物培养液的玻璃皿中,并放入各实验装置的容器内,如上图所示。

3.按图装配好实验装置。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闭实验装置活塞,将装置置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下,在第5天统计各组两种幼苗的死亡数,并计算死亡率。

实验结果:1.实验结果如下表:

编号
1
2
3
4
5
SO2
C1
C2
C3
C4
C0
死亡率(%)

0
10
40
80
0

0
0
20
40
0

2.在下面空白处画出直方图,比较甲、乙两种植物幼苗的存活率

讨论:从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在“酸雨对陆生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的研究中,除本试题的“方法”与“指标”外,请你另外设计方案,填入下表。

模拟产生酸雨的方法
植物受影响的指标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了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实验设计必须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等重复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首先分析实验装置的应用,要在此基础上利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步骤,并根据所给的信息预测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在绘制图表时要严格按照题中所给的数据,仔细描绘,切记标注纵横坐标的含义。实验拓展则考查了对这部分知识的丰富程度,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发散思维,写出自己新的见解。

[答案]实验步骤:2.实验组  对照组

4.向四套实验装置的容器中充入不同量的SO2气体;对照组应充入空气

5.适宜的温度  光照

实验结果:2.

讨论:SO2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影响越大,但不同植物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间接说明酸雨对自然界植物的影响

实验拓展:

 
 
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盐酸或者硝酸溶液作为模拟酸雨
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出现其他不正常生长现象

29. 回答I、II小题:

Ⅰ.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Ⅱ.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的题目)。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第I小题考查考试说明中的“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第Ⅱ小题考查考试说明中的“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方面能力,只是要求学生提出探究课题名称。种子萌发时,要把大量的淀粉转化成小分子可溶性糖类(如麦芽糖)供生命活动利用,所以玉米子粒的提取液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在A、C、E三支试管中,E试管的温度已经导致酶失活了所以不会产生还原性糖,A和C试管中玉米子粒的提取液中的淀粉酶都可以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但是A中的温度比较低,所以酶的活性比较低,产生的还原性糖比较少,因此与斐林试剂最终产生的砖红色比较浅。B、D、F各个试管中的淀粉都不会或者完全被水解掉,都会与碘液发生反应产生蓝色。

     实验的温度是20℃-100℃,20℃比40℃时的颜色要浅,说明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一定高于20℃,100℃时酶活性已经丧失,所以可以就在二者之间设置一系列梯度温度进行实验,但是一定要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只是改变温度,而其它条件保持一致,最终通过观察与上述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酶的最适温度。

第Ⅱ小题题目中说“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影响一种生物的生长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那么此题中两块西瓜产量出现差异的原因就是生物因素的影响。

[答案]Ⅰ.(22分)(1)A和C(2分)   C(2分)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4分)   E(2分)   酶失活(2分)   (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2分)   (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它实验条件保持一致。  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斑氏试剂或答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8分)

Ⅱ.病虫害对西瓜产生影响的研究(3分)(本题答案有多种,只要合理就给分)

30.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请说明理论依据。

(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________,同时还应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_________,避免扦插枝条干枯。

[解析]本实验学生对已有实验方案的修订能力,在审题时除了注意到自变量是生长素的不同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的生根情况之外,一定要注意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1)在该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和高于高浓度的范围的增加一系列的浓度梯度以及在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取消蒸馏水的对照组。原因是生长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促进扦插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2)扦插枝条的蒸腾作用  湿度

31. 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法的材料回答问题:

(1)体外分别培养某癌细胞和正常体细胞,图中代表癌细胞生长曲线的是 a 。在体内,癌细胞可能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 无限增值 的特性。

(2)细胞癌变后,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 抗原 ,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直接使癌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效应T细胞 。

(3)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细胞类型
增值代数
端粒酶活性
正常体细胞
50-60

癌细胞
无限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出自变量为端粒酶的有无,因变量为癌细胞的增殖代数。具体实验步骤的设计遵照一般设计规范即可。

[答案](1)a ; 扩散转移(2) 抗原 ,效应T细胞 (3)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   ②A组加入端粒酶制剂;B组不加,在相同条件下培养   ③记录观察A、B两组细胞的分裂次数(增殖代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

A组比B组增殖代数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有关,A组仍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无关。

(4)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抑制细胞分裂;或免疫治疗

32. 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本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喜湿、喜暗。

[答案]A

33. 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

(1)请将下列实验名称与材料、试剂、用具的对应关系用连线表示,每项只准选择一次。

                实验名称              材料、试剂、用具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黑藻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斐林试剂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碘液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载玻片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乙醇     

  (2)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解实验时,画滤液细线要注意的事项是  ▲   ;为了防止丙酮和苯危害我们身体健康,在研磨和层析分离时应当分别采取的操作措施是  ▲   、  ▲   。

  (3)某同学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期模

式图,请你在答题卡绘图区画出细胞分裂期中所缺时期的模式图。  ▲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中的几个基本实验,要求的层次基本为了解水平,学生必须对相关实验比较熟悉,具体的步骤和操作才能准确回答。

  [答案]

  (1)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黑藻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斐林试剂

温度对淀粉酶或性的影响        碘液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载波片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乙醇

(2)滤液细线均匀且直,滤液干后重复2-3次

研磨时研钵上加开洞的纸盖,层析装置要加培养皿盖

(3)如图

34.为了调查太湖某一水层是否有自养生物存在,及其产氧量是否维持本层水体生物呼吸耗氧所需,可用黑白瓶法测定该水层生物昼夜平均代谢率来判定。白瓶为透明玻璃瓶,其水体溶解O2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与呼吸消耗的O2的差值(以WDO表示);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水体溶解O2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呼吸消耗的O2(以BDO表示)。请完成下列实验。

(1)实验步骤:

 ①用采水器取该层水样,分别注满500mL黑、白瓶并密封,剩余水样用于测  ▲ 

   ②将黑、白瓶  ▲ 

   ③  ▲ 

(2)设计记录所测数据的表格。  ▲  (表格请设计在答题卡上)

(3)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光合作用的测定时,因为同时呼吸也在进行,所以光合作用的测定值其实是净光合作用的量,要想知道光合作用的总量,必须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的测定,之后计算出的和即为光合作用的总量。本题中白瓶测定的是光合作用的净生成量,黑瓶测定的是呼吸作用的量。

[答案]

(1)溶解氧浓度   挂回原水层   24h后取出黑、白瓶测溶解氧浓度

(2)黑、白瓶溶氧变化记录表(mg/L)


白瓶
黑瓶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24h后溶氧量
 
 
 
 
 
 
 
 
始初溶氧量
 
 
 
 

(3)若WDO-WDO>0,则有自养生物;

   若WDO-WDO=0,则无自养生物;

   若WDO≥0,则该水层产氧量能维持生物耗氧量所需。

35.

1.为测定组织细胞中是否有葡萄糖存在,常用的试剂是                            (   )

   A.苏丹Ⅲ染液      B.碘液            C.班氏试剂       D.龙胆紫染液

[解析]本题考查还原性糖的鉴定方法,用斐林试剂或者班氏试剂。

[答案]C

36. 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右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I的浓度最低         B.Ⅱ的浓度较低

     C.IV的浓度最高       D. IV可能是蒸馏水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渗透吸水或者渗透失水的原理。当外界

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相应器官的

质量减少,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

水,相应器官的质量增加。

[答案]A

37.(10分)在“学农”活动中,生物小组同学了解到一种有毒植物“博落迥”,农民常用其茎叶的浸出液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杀菌,防治秧苗病害,但是使用中常出现水稻发芽率降低的现象。同学们经调查后发现,农民所使用的“博落迥”浸出液浓度约为每100ml水中含有3-7g“博落迥”茎叶干重。他们推测,水稻发芽率降低的现象可能与使用的浸出液浓度有关。

课题名称:不同浓度“博落迥”浸出液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实验材料:晒干的“博落迥”茎叶、饱满无菌已经水浸泡一天的水稻种子500粒、培养皿数套、大小烧杯数只、量筒、台秤、漏斗、纱布、吸管、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与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实验设计题,根据题意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博落迥”浸出液,因变量是水稻发芽率,根据实验设计的一般操作原理来设计即可。

[答案]

步骤:

     ①称取“博落廻”茎叶30g、40g、50g、60g、70g,分别放入不同烧杯中,各加水500ml,浸泡两天,用纱布过滤,得到不同浓度的浸出液。

     ②取培养皿6只, 分别编号,在培养皿内铺垫吸水纸。

     ③按编号倒入相应浓度的浸出液,对照倒入蒸馏水,使吸水纸吸足水分;每一培养皿中的吸水纸上,平铺50粒水稻种子,置于适宜温度下。

     ④每天观察,使吸水纸保持湿润,三天后,检查并记录每一培养皿中发芽和不发芽的种子数。

结果与讨论:

     ①计算各培养皿中的种子发芽率。

     ②比较各组的种子发芽率,如果某一浸出液浓度下的水稻种子发芽率远低于对照组,说明该浓度的“博落廻”浸出液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虽然该浓度的“博落廻”浸出液能用于水稻种子的消毒杀菌,但也能降低发芽率,在生产中不能使用。(言之有理即给分)

38.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分析预测结果: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的实验目的来看,要求研究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很明显,考生认为自变量是光照,但是在实验操作步骤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溶液分别是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说明题目设的自变量是CO2,所以再接下来的处理中,不能将两个试管分别放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而只能同时放在光照

试题详情

(三)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试题详情

(二)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cm。

试题详情

(一)解离:剪取洋葱根尖5c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试题详情

1.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

A.具有双层膜          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        D.呈绿色椭球形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实验《观察叶绿体》,黑藻叶绿体呈绿色椭球形;水绵叶绿体呈绿色带状。

[答案]D

2. 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兔水盐代谢调节的实验,以下为实验报告,请予以完善。

              实验名称   兔的水盐代谢调节
(一)材料与方法
   (1)家兔12只,2.5kg/只,随机分为3组(甲、乙及丙组),每组4只。
   (2)对甲组兔静脉滴注1.5%NaCl溶液,乙组滴注0.9%NaCl溶液,丙组滴注蒸馏水。滴注量均为200mL,0.5h滴完。
   (3)从滴注开始收集测定2h内兔的尿液量。
(二)结果与分析
   (1)甲、乙、丙三组兔平均尿量比较:
   (2)原因:
(三)讨论
  (1)实验设计时每组兔能否只用1只?为什么?
  (2)有人认为需要增加1组兔才能使本实验设计更为完善,你认为对该组兔最有必要作何实验处理?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对尿量的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可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分析结果并不是直接得出结论,而是要将从结果到结论的推理过程详细写出。

[答案](1)甲、乙、丙三组兔的尿量比较:甲<乙<丙

(2)甲、乙、丙三组兔分别注入1.5%NaCl溶液、0.9%NaCl溶液和蒸馏水。

 丙、乙、甲三组兔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的渗透压器所受的剌激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依次增多,丙、乙、甲三组兔肾小管、集合管等对原尿中的水重吸收的量依次增多。所以丙、乙、甲三组兔尿量依次减少。

答案:(1)甲、乙、丙三组兔尿量比较:甲<乙<丙 (2)甲、乙、丙三组兔分别注入1.5%NaCl溶液、0.9%NaCl溶液和蒸馏水。

丙、乙、甲三组兔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的渗透压器所受的剌激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依次增多,丙、乙、甲三组兔肾小管、集合管等对原尿中的水重吸收的量依次增多。所以丙、乙、甲三组兔尿量依次减少。

3.生产中使用的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同学正在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1)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                   等因素。

(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两种试剂各与何种物质反应生色?检测的是底物还是产物?

(3)假设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绘图反映实验结果。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普通淀粉酶相对活性/%
6
25
43
67
83
65
22
2
0
0
耐热淀粉酶相对活性/%
6
15
25
48
76
92
100
98
82
65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基本规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各种变量,尤其是找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答案](1)底物淀粉液的浓度和数量、pH值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

(2)碘液与淀粉反应,碘液检测的是底物;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反应,检测的是产物。 

(3)绘图,略。

4. 回答下列I、II题:

Ⅰ.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距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               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  

(2)预测实验结果:                  

(3)上述试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

(4)该实验原理是:                      

II.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发现,蔗糖溶液浓度不适宜会造成实验失败。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解析]考查实验设计,因为第一步中已经确认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第二步喷洒赤霉素和蒸馏水时要注意分清,对照组就是让之处于正常状态的组,实验组就是给于实验条件的组。该实验是一个验证实验,所以预测结果是一定的,要与实验目的一致。实验中为了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要注意实验材料不可以过少。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的确定方法:自变量一般就是实验要研究的目的,如“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这个实验中就是“蔗糖溶液浓度”, “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的实验中自变量就是“赤霉素量的变化”。因变量就是自变量的变化导致的变量,如“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这个实验中就是“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的实验中就是“植株的高度”。

[答案] I.(1)②  蒸馏水(1分)  赤霉素溶液(1分)  ③高度(1分)

    (2)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2分)

    (3)有影响(1分)

      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1分)

(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征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3分)

II.探索甘蔗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1分)

自变量:蔗糖溶液浓度(1分);因变量: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1分):

5.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解析]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呈紫色,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在低倍镜下完全可以看清楚。此题把必修一中的四个学生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以及观察DNA和RNA在在细胞的分布,综合进行考查,难度较大。

[答案]B。

6.某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愈伤组织被真菌严重污染,为查找污染原因设计了4个实验,实验条件除图示外共他均相同。下列各图表示实验结果,据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污染主要不是培养基灭菌时间短造成的     

B.污染主要来源于组织培养所用的离体组织

C.调节培养基pH不能解决污染问题        

D.调节培养温度不能解决污染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表格图的能力。读图可以看出,ACD图解所示的信息说明污染源不是这三方面的原因;B中的曲线变化明显,是污染的主要因素。

[答案]ABCD。

7.在完成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2份资料。

资料一: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