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类法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物质已达三千多万种,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因素,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根据这类物质的通性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依据有很多,如组成、结构、某种性质、用途等,以何种因素作为分类的依据,关键是看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例1:下列物质:金属铁、金属锌、木炭、CuO、CaCO3、H2SO4、NaOH、Ba(OH)2、NaCl、CuSO4 有人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了分类如下,请在适当的位置指出他分类的依据
分 类 依 据 |
分 类 |
① |
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木炭 类别二:CuO、CaCO3、H2SO4、NaOH、Ba(OH)2、NaCl、CuSO4 |
② |
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 类别二:木炭 类别三:CuO 类别四:H2SO4 类别五:NaOH、Ba(OH)2 类别六:CaCO3、NaCl、CuSO4 |
③ |
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木炭、CuO、CaCO3 类别二:H2SO4、NaOH、Ba(OH)2、NaCl、CuSO4 |
解析:第一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物质的元素组成,将题给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第二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题给物质分成了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第三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水溶性,将题给物质分成了溶与不溶两类。
2、实验法
①含义: 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②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基本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②观察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各种变化等,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用耳朵听声音,用触觉去感受温度、硬度、弹性、韧性等等,还包括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
③应用观察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实例: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2、 化学反应分类:
按反应物、生成物组成形式变化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按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按反应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还可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还可以按反应机理分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等。
1、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电池反应、电解反应、水解反应等
5.Na2CO3·10H2O、盐酸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4.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
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
为了认识自然和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按一定的规则给物质分类,如:
按组成元素分类
有机物(由碳、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烃、醇、醛、酸、酯、卤代烃、油脂等。
化合物
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
按在水溶液中能否电离分类: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电解质
化合物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
按性质分类 酸:有机酸、无机酸、一元酸、多元酸、强酸、弱酸
混合物
碱:强碱、弱碱、
物质 化合物
盐:易溶、微溶、难溶
纯净物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不成盐
单质:金属、非金属、惰性气体
[思考题]:1.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2.盐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吗?
2、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