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个棱柱是正四棱柱的条件是
(A). 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是矩形 (B). 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
(C). 底面是菱形,且有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两两垂直
(D). 每个侧面都是全等矩形的四棱柱
2.给出四个命题:①线段AB在平面内,则直线AB不在内;②两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则一定有无数个公共点;③三条平行直线共面;④有三个公共点的两平面重合.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经过不同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B.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异面直线
C.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直线
D.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比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便可借助“求全责备”来推求,04年江苏卷“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中的“更”便可参照“少不更事”来作判断。
文中求注法,就是用文章中的词语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句。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又如“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中的“禳”字,虽生僻,但只要我们意识到了“示”多与祭祀迷信有关,便可推知此处是人们将他画成图以祛鬼避邪之意。
“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句中“黠”作何解释?就现代汉语而言,它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却不尽然。“生而聪慧 ”“帝及后并笃爱之”“帝每面称之”等句,无疑表明了帝的宠爱。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作“聪慧”解。2001年全国卷12题“而城中鼓噪从之”也可由此推断。“鼓噪”,现在泛指喧嚷,是贬义词,如“鼓噪一时”。考虑到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是对田单智慧的赞美与赏识,这样翻译显然不妥,与语境不相谐调,译为“擂鼓呐喊”,则更切合文意。
比如,《左传》中说:“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耳。”句中的“孙”若解释为“孙子”,那么句子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显然不合情理。其实这里“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又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释解为“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处当读jī,是“堆叠”的意思。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字通句顺。再如“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谒”字的理解,“谒诸郑伯”中的“诸 ”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谒”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通过这样分析就可确定“谒”的意项为“请求”,而不可能是其它。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