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细胞吸水方式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进行渗透吸水的细胞必须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中央液泡的细胞。而植物体内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中央液泡,无法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这些细胞主要依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很容易与水分子结合的特性,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水分,这种吸水方式叫吸胀作用(蛋白质、淀粉等吸水后要膨胀)。如干燥的种子(如大豆)萌发前吸水、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等。
|
吸胀吸水 |
渗透吸水 |
细胞结构 |
形成成熟液泡前 |
形成成熟液泡后 |
原理 |
利用亲水性物质的吸胀作用 |
渗透作用 |
吸收后水的状态 |
主要是结合水 |
自由水 |
水都是吸胀作
6.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见下表:
内因 |
植物吸收矿质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原因是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根本原因取决于植物的遗传性(即物种的特异性)。 |
||||
外因 |
温度 |
如图所示,在一定范围内,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影响根的呼吸速率,从而影响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但温度过高(超过40℃),吸收离子的速度下降。
|
|||
氧气浓度 |
如图所示,在一定范围内,氧气供应越好,根系吸收矿质离子越多。氧气主要是通过影响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来影响根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土壤通气不良,会影响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因此,农田要经常中耕松土。 |
||||
土壤溶液pH |
作物都有生长的最适pH值,一般为6-7。不同植物生长的最适pH值是不同的。土壤酸化或碱化均不利于植物生长。 |
名师点拨
例1(2001广东生物卷)图10-2是研究植物水分代谢的4个实验装置。
请判断实验开始后,玻璃管内的水是否流动及流动方向(无流动以×表示,流动方向以↓、↑、→、←表示)。下面4个选项中的符号依次表示4个装置中用括号标示的玻璃管内的水分流动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考点分析 本题通过分析实验装置来考查对蒸腾作用和渗透作用原理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凡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都可发生渗透作用,水分子表现出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动。成熟的植物生活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原生质层在植物细胞中起半透膜作用,当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水分子表现出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动。(1)号玻璃管顶部的油滴阻止了水分的蒸发,不发生水分的流动。(2)号玻璃管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渗透作用使水分子向上运动。(3)号玻璃管两端的蔗糖溶液浓度相同,水分子进出平衡,故表现为不发生水分的流动。(4)号玻璃管两端的蔗糖溶液浓度不相同,左侧浓度较高而右侧浓度较低导致水分进出的速率不同,总体上玻璃管中水分子从左侧流向右侧。本题正确答案是B。
失分陷阱 观察识图能力弱,不能正确审题并综合分析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 解题时不要图快,要注意仔细审题,理解题意。
例2 (2001上海生物卷)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x>y>z B.y>x>z C.z>y>x D.z>x>y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课本主要介绍植物细胞,本题考核的红细胞是动物细胞,故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解题思路 将人红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就构成了一个渗透装置。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说明y浓度比红细胞细胞内液的浓度小,红细胞发生渗透吸水;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说明z浓度比红细胞细胞内液的浓度的,红细胞发生渗透失水。所以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z>x>y。本题正确答案是D。
失分陷阱 知识迁移能力较差或不能正确区分低渗、等渗和高渗溶液导致失分。
例3(2002全国春季理综卷)取新鲜的马铃薯块茎,去皮后切取两个相同大小的立方块,一块放在浓盐水中,另一块放在清水中(如图10-3)。请判断一段时间后它们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
(1)图a中马铃薯块 (收缩,不变,膨胀)。
解释原因: 。
(2)图b中马铃薯块 (收缩,不变,膨胀)。
解释原因: 。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解题思路 盐水的浓度大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由于渗透作用马铃薯细胞内水分渗出,马铃薯块收缩变小;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由于渗透作用外界的水分渗进马铃薯细胞,马铃薯块膨胀变大。本题正确答案是(1)收缩 盐水的浓度大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由于渗透作用细胞内水分外流。(2)膨胀 马铃薯细胞液有一定浓度,由于渗透作用水分进入细胞。
失分陷阱 该题属容易题,失分的原因在于不能用正确的生物学术语来解释生物学现象。
例4(2004江苏生物卷)一位农民种植的某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地
块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施肥情况 |
尿素 |
磷酸二氢钾 |
磷酸二氢铵 |
硫酸铵 |
不施肥 |
小麦收获量 |
55.56 |
65.26 |
56.88 |
55.44 |
55.11 |
从表中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A.K B.N C.P D.S
考点分析 本题知识点主要是植物必需的元素,但重点考查学生对对照实验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解题思路 甲、丙、丁等地块的小麦收获量与作为对照的不施肥的戊地块的小麦收获量基本相同,只有乙地块收获量高,分析乙地块的施肥情况,除了与丙地块所施肥相同的矿质元素P外,还含有矿质元素K,可以得出判断结论。本题正确答案是A。
失分陷阱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该实验的设计意图,不能正确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导
致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例5(2000年广东生物卷)在根吸收无机盐离子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下列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A.蒸腾速率 B.根尖表皮细胞内外无机盐离子的浓度差
C.离子进入根尖表皮细胞的扩散速率 D.根可利用的氧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根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及其动力。
解题思路 根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呼吸作用为主动运输提供了能量,而氧的正常供应与否直接影响根的呼吸作用。根尖表皮细胞是否吸收某种无机盐离子和吸收数量的多少取决于根尖表皮细胞膜上的载体,而非细胞内外无机盐离子的浓度差;而蒸腾速率影响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本题正确答案是D。
失分陷阱 不能正确区分植物渗透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及植物渗透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的动力,将两者混为一谈,导致误选A或B。
例6(2003上海生物卷)北方冬季常绿植物体内矿质养料的运输减弱或近于停止,主要原因是
A.吸收作用减弱 B.蒸腾作用减弱 C.光合作用减弱 D.呼吸作用减弱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及运输的动力。
解题思路 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动力是呼吸作用,而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是随水的运输一起运输,运输动力是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本题正确答案是B。
失分陷阱 不能正确区分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动力和体内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导致误选D,甚至将矿质元素运输的动力误认为是光合作用。
例7 落叶中某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显著少于落叶前的含量,而另一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几乎不变,这两种元素分别是
A.P和Mg B.N和Ca C.H和Fe D.K和Fe
考点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植物体内的矿质元素的利用。能判断可再度利用元素和不可再度利用元在新叶、成熟叶和衰老叶中的含量及其变化。
解题思路 进入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和不稳定的化合物存在的元素易转移和再利用,随着植物的生长,衰老部位分解释放该类元素向新生部位转移,落叶中该类矿质元素的含量显著少于落叶前的含量,这类元素主要是K、N、P和Mg等;而进入植物体内以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存在的元素不可转移再利用,落叶与落叶前的含量几乎不变,这类元素主要是Ca和Fe等,其中Fe是微量元素。答案:D
失分陷阱 该题失分陷阱主要在于审题时忽略了“微量元素”而导致误选B。
拓展提升
5.植物渗透吸水的动力和吸收矿质元素的动力一样吗?
l 答:植物主要的吸水方式是渗透吸水,一般吸水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拉力。图10-1是向日葵的蒸腾及吸水的日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蒸腾与吸水有着大致的平行关系,吸水总是稍稍落后于蒸腾。蒸腾作用还是促使水分内运输的重要动力。
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离子透过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不仅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协助,而且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呼吸抑制剂会抑制离子的吸收,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动力是呼吸作用。
4.判断必需元素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知道某元素是否是植物必需的?
答:判断必需元素的标准是:首先该元素完全缺乏时,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次该元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不能由其它元素替代,缺乏时植物表现出一定的病症,而且对表现了缺素症状的植物施与该元素,植物可以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溶液培养法是测定矿质元素是否是必需元素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实验方法采用对比法,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组是缺乏一种矿质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对照组是完全营养液。实验必须具备有利于植物正常生长的的环境。
3.将洋葱表皮细胞与红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与清水中,各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将洋葱表皮细胞与红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与清水中,发生的现象如下表:
|
洋葱表皮细胞 |
红细胞 |
30%蔗糖溶液 |
显微镜下观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
显微镜下观察发生失水皱缩现象 |
清水 |
细胞吸水膨胀。若是将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
显微镜下观察发生吸水膨胀,直至胀破 |
2.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一样吗?
答: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能否通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选择透过性膜是指细胞膜等生物膜,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因而对物质的吸收与否及吸收多少具有选择性。当细胞死亡时,细胞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简单地说,两者的相同点是水分子都能自由通过,另一些大分子不能透过。不同点是半透膜不具生命性,故无选择性。
|
水分的吸收 |
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
|
不 同点 |
吸收状态 |
|
|
吸收方式 |
|
|
|
决定吸收的因素 |
|
|
|
吸收的动力 |
|
|
|
相 同 点 |
|
命题研究
考点搜索 |
出题方向 |
解题策略 |
渗透作用的原理。(2001年) |
考查能否根据渗透原理分析实际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渗透现象。 |
把握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根据是否符合这两个条件判别是否发生渗透作用。 |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001、2002年) |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分析比较简单,高考命题往往综合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原理、蒸腾作用的理解,且较多利用实验和图形考查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通过分析植物细胞结构,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除了把握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基本原理外,还需要重视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能力。 |
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2001年) |
考查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
注意全面、整体地考虑植物的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另外还需要综合分析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的关系。 |
合理灌溉。 |
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出题,总是结合矿质营养结合农作物生产实际命题。 |
具体在灌溉时还要考虑节约用水,改进灌溉方法,达到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的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2004年) |
考查能否识记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重点考查溶液培养法判断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和应用。 |
把握溶液培养法是测定矿质元素是否是必需元素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实验方法采用对比法,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组是缺乏一种矿质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对照组是完全营养液。实验必须具备有利于植物正常生长的的环境。千万不要犯用单一元素培养的错误方法。 |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000年) |
考查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是否正确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的相对独立性;能否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内因和外因。 |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要从内因和外因全面分析,分析外因时,要抓住温度、氧气浓度和pH的综合影响。另外因命题往往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关知识点融为一体,故解题时要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推理的严谨性。复习时要注意形成学科内知识网络。 |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2000、2003年) |
考查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特点,能判断分析可再度利用元素和不可再度利用元素的缺乏症的首发部位。 |
进入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和不稳定的化合物存在的元素易转移和再利用,当培养液中缺乏该类元素时,植物成熟部位分解释放该类元素并向新生部位转移,导致成熟部位首先表现缺乏症;而进入植物体内以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存在的元素不可再利用,当培养液中缺乏该类元素时,植物新生部位会首先表现缺乏症。正确理解上述原理能帮助分析判断具体问题。 |
合理施肥。 |
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出题,总是结合水分代谢结合农作物生产实际命题。 |
需要分析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以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提分关键
1.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有何异同点?
答:渗透作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扩散作用。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由单位体积分子数多的移向单位体积分子数少的地方。
不同点:渗透作用多指溶剂分子(主要是水分子)的移动,扩散作用多指溶质分子(如甘油等)或气体分子(如O2、CO2等),也可以是溶剂分子(如水、酒精等)的运动;渗透作用必须通过半透膜,扩散作用可以不通过半透膜。如肺泡中的O2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毛细血管是扩散,而水通过细胞膜既可认为是扩散作用,也可以认为是渗透作用。
6.合理施肥
应用: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 施肥。
5.利用 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如 只能利用一次。
功能: 和 。
原理:不同植物所需的 不同,同一植物在 亦不相同。
4.运输:随着 的运输到达植物的各个部分。
离子状态:如
可再度利用
利用形式 不稳定的化合物:如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