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6563  396571  396577  396581  396587  396589  396593  396599  396601  396607  396613  396617  396619  396623  396629  396631  396637  396641  396643  396647  396649  396653  396655  396657  396658  396659  396661  396662  396663  396665  396667  396671  396673  396677  396679  396683  396689  396691  396697  396701  396703  396707  396713  396719  396721  396727  396731  396733  396739  396743  396749  396757  447090 

1.文学常识

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意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试题详情

3.确定集合的“包含关系”与求集合的“交、并、补”是学习集合的中心内容,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来寻求方法。

① 区别∈与a与{a}、φ与{φ}、{(1,2)}与{1,2};

A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③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④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

⑤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⑥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试题详情

2.强化对集合与集合关系题目的训练,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真正意义,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两种集合表示方法转换和化简训练;解决集合有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集合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即读懂问题中的集合)以及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常常根据“Venn图”来加深对集合的理解,一个集合能化简(或求解),一般应考虑先化简(或求解);

试题详情

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1.学习集合的基础能力是准确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熟练运用集合的各种符号,如、=、A、∪,∩等等;

试题详情

+(200÷30)=146

所以,符合条件的数共有200-146=54(个)

点评:分析200个数分为两类,即满足题设条件的和不满足题设条件的两大类,而不满足条件的这一类标准明确而简单,可考虑用扣除法。

题型7:集合综合题

例11.(1999上海,17)设集合A={x||xa|<2},B={x|<1},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由|xa|<2,得a-2<x<a+2,所以A={x|a-2<x<a+2}。

<1,得<0,即-2<x<3,所以B={x|-2<x<3}。

因为AB,所以,于是0≤a≤1。

点评:这是一道研究集合的包含关系与解不等式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解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利用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12.已知{an}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且不为0,a1d均为实数,它的前n项和记作Sn,设集合A={(an,)|n∈N*},B={(x,y)| x2y2=1,x,y∈R}。

试问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1)若以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则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当a1≠0时,一定有AB

解:(1)正确;在等差数列{an}中,Sn=,则(a1+an),这表明点(an,)的坐标适合方程y(x+a1),于是点(an, )均在直线y=x+a1上。

(2)正确;设(x,y)∈AB,则(x,y)中的坐标x,y应是方程组的解,由方程组消去y得:2a1x+a12=-4(*),

a1=0时,方程(*)无解,此时AB=

a1≠0时,方程(*)只有一个解x=,此时,方程组也只有一解,故上述方程组至多有一解。

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不正确;取a1=1,d=1,对一切的x∈N*,有an=a1+(n-1)d=n>0, >0,这时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其横、纵坐标均为正,另外,由于a1=1≠0 如果AB,那么据(2)的结论,AB中至多有一个元素(x0,y0),而x0=<0,y0=<0,这样的(x0,y0)A,产生矛盾,故a1=1,d=1时AB=,所以a1≠0时,一定有AB是不正确的。

点评:该题融合了集合、数列、直线方程的知识,属于知识交汇题。

变式题:解答下述问题:

(Ⅰ)设集合,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关键是准确理解   的具体意义,首先要从数学意义上解释  的意义,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解:

的取值范围是UM={m|m<-2}.

(解法三)设这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则二次函数性质知命题又等价于

注意,在解法三中,f(x)的对称轴的位置起了关键作用,否则解答没有这么简单。

(Ⅱ)已知两个正整数集合A={a1,a2,a3,a4},

B.

分析:命题中的集合是列举法给出的,只需要根据“交、并”的意义及元素的基本性质解决,注意“正整数”这个条件的运用,

(Ⅲ)

 

  分析:正确理解

      要使,

k=0时,方程有解,不合题意;

又由

②,

由①、②得

b为自然数,∴b=2,代入①、②得k=1

点评:这是一组关于集合的“交、并”的常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问题条件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才能由此寻求解决的方法。

题型6:课标创新题

例13.七名学生排成一排,甲不站在最左端和最右端的两个位置之一,乙、丙都不能站在正中间的位置,则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解:设集合A={甲站在最左端的位置},

B={甲站在最右端的位置},

C={乙站在正中间的位置},

D={丙站在正中间的位置},

则集合ABCD的关系如图所示,

∴不同的排法有种.

点评:这是一道排列应用问题,如果直接分类、分步解答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容易错,若考虑运用集合思想解答,则比较容易理解。上面的例子说明了集合思想的一些应用,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意总结集合应用的经验。

例14.A是由定义在上且满足如下条件的函数组成的集合:①对任意,都有 ; ②存在常数,使得对任意的,都有

(1)设,证明:

(2)设,如果存在,使得,那么这样的是唯一的;

(3)设,任取,令证明:给定正整数k,对任意的正整数p,成立不等式H。

解:

对任意,,,,所以

对任意的

 

  所以0<,

=

所以

反证法:设存在两个使得,

则由

,所以,矛盾,故结论成立。

所以

+…

点评:函数的概念是在集合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而此题又将函数的性质融合在集合的关系当中,题目比较新颖

试题详情

2、,其中,由中的元素构成两个相应的集合:

.其中是有序数对,集合中的元素个数分别为.若对于任意的,总有,则称集合具有性质

(I)对任何具有性质的集合,证明:

(II)判断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I)证明:首先,由中元素构成的有序数对共有个.

因为,所以

又因为当时,时,,所以当时,

从而,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II)解:,证明如下:

(1)对于,根据定义,,且,从而

如果的不同元素,那么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中也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也是的不同元素.

可见,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中元素的个数,即

(2)对于,根据定义,,且,从而.如果的不同元素,那么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中也不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也是的不同元素.

可见,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中元素的个数,即

由(1)(2)可知,

例9.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 赞成A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的比赞成A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解:赞成A的人数为50×=30,赞成B的人数为30+3=33,如上图,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赞成事件A的学生全体为集合A;赞成事件B的学生全体为集合B

设对事件AB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x,则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人数为+1,赞成A而不赞成B的人数为30-x,赞成B而不赞成A的人数为33-x。依题意(30-x)+(33-x)+x+(+1)=50,解得x=21。所以对AB都赞成的同学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人

点评:在集合问题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数轴法取交并集,韦恩图法等,需要考生切实掌握。本题主要强化学生的这种能力。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考生能由题目中的条件,想到用韦恩图直观地表示出来。本题难点在于所给的数量关系比较错综复杂,一时理不清头绪,不好找线索。画出韦恩图,形象地表示出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例10.求1到200这200个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自然数共有多少个?

解:如图先画出Venn图,不难看出不符合条件                 

的数共有(200÷2)+(200÷3)+(200÷5)

试题详情

2. 已知集合A={y|y2-(a2+a+1)y+a(a2+1)>0},B={y|y2-6y+8≤0},若A∩B≠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总是从正面入手,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和运算,最后得到所要求的结论,但有时会遇到从正面不易入手的情况,这时可从反面去考虑.从反面考虑问题在集合中的运用主要就是运用补集思想.本题若直接求解,情形较复杂,也不容易得到正确结果,若我们先考虑其反面,再求其补集,就比较容易得到正确的解答.

解:由题知可解得A={y|y>a2+1或y<a}, B={y|2≤y≤4},我们不妨先考虑当A∩B=φ时a的范围.如图

,得

.

即A∩B=φ时a的范围为.而A∩B≠φ时a的范围显然是其补集,从而所求范围为.

评注:一般地,我们在解时,若正面情形较为复杂,我们就可以先考虑其反面,再利用其补集,求得其解,这就是“补集思想”.

例4.已知全集A={1,}如果,则这样的实数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即=0,解得

时,,为A中元素;

时,

时,

∴这样的实数x存在,是

另法:∵

=0且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性质。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当时,”不能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是两层含义:

变式题:已知集合,,求的值。

解:由可知,

(1),或(2)

解(1)得

解(2)得

又因为当时,与题意不符,

所以,

题型3:集合的运算

例5.(2008年河南省上蔡一中高三月考)已知函数的定义域集合是A,函数的定义域集合是B

(1)求集合A、B

(2)若AB=B,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1)A=

B=

(2)由AB=B得AB,因此

所以,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例6.(2009宁夏海南卷理)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易有,选A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的交、补运算。

题型4:图解法解集合问题

例7.(2009年广西北海九中训练)已知集合M=,N=,则                              (   ) 

A.                    B.   

C.                  D.

  答案  C

例8.湖南省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数学(理)试卷

设全集,函数的定义域为A,集合,若恰好有2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

解:

时,   ∴

,∴

时,在此区间上恰有2个偶数。

试题详情

题型1:集合的概念

 (2009湖南卷理)某班共30人,其中15人喜爱篮球运动,10人喜爱兵乓球运动,8人对这两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_12__

答案  :12

解析  设两者都喜欢的人数为人,则只喜爱篮球的有人,只喜爱乒乓球的有人,由此可得,解得,所以,即 所求人数为12人。   

例1.(2009广东卷理)已知全集,集合

的关系的韦恩(Venn)图如图1所示,则阴影部分所示的集合的元素共有                         (   )

A. 3个                       B. 2个

C. 1个                       D. 无穷多个

答案  B

解析  由,则,有2个,选B.

例2.(2009山东卷理)集合,,若,则的值

为                                 (   )

A.0      B.1      C.2      D.4

答案  D

解析  ∵,,,故选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集合的并集运算,并用观察法得到相对应的元素,从而求得答案,本题属于容易题.

题型2:集合的性质

例3.(2009山东卷理)集合,,若,则的值为                                (   )

A.0      B.1      C.2      D.4

答案  D

解析  ∵,,,故选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集合的并集运算,并用观察法得到相对应的元素,从而求得答案,本题属于容易题.

随堂练习

1.( 广东地区2008年01月份期末试题汇编)设全集U=R,A={x∈N︱1≤x≤10},B={ x∈R︱x 2+ x-6=0},则下图中阴影表示的集合为          (   )

A.{2}              B.{3}  

C.{-3,2}          D.{-2,3}    

试题详情

5.集合的简单性质:

(1)

(2)

(3)

(4)

(5)(AB)=(A)∪(B),(AB)=(A)∩(B)。

试题详情

4.交集与并集:

(1)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B的交集。交集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B的并集。

注意: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