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知道 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主要用途。
1. 掌握C、CO、CO2的重要性质以及实验室制取、检验CO2方法。
4. 与苯的反应:
☆三大强酸的对比
|
硝酸 |
硫酸 |
盐酸 |
重要物理性质 |
纯净硝酸为无色液体,常见浓硝酸因溶有分解产生的NO2 而呈黄色,易挥发。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 |
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 |
纯净盐酸为无色液体,常见盐酸含有工业杂质(Fe3+)而呈黄色 |
重要化学性质 |
强酸性;不稳定性,受热见光易分解;浓稀硝酸均有强氧化性 |
强酸性;稀硫酸只表现酸性,浓硫酸既表现酸性又表现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
强酸性;还原性(浓度越大还原性越强) |
实验室制法 |
硝酸钠与浓硫酸微热 |
|
氯化钠与浓硫酸强热 |
工业制法 |
NH3 ~NO~NO2 ~HNO3 注:NO循环氧化吸收 |
FeS2~2SO2 ~2SO3 ~2H2SO4 注:SO2 循环氧化吸收 |
H2 在Cl2 中燃烧生成的HCl 用水吸收 |
☆关于浓酸变稀的问题
从上表中可看出三大强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浓度不同时所表现的性质有所不同,记住此点会给我们解题带来重要突破。记住下列反应:
4HNO3(浓) + Cu = Cu(NO3)2 + 2NO2 ↑+ 2H2O
8HNO3(稀) + 3Cu = 3Cu(NO3)2 + 2NO↑+ 4H2O
2H2SO4(浓)+ Zn = ZnSO4 + SO2 ↑+2H2O
H2SO4(稀) + Zn = ZnSO4 + H2 ↑
4HCl (浓 + MnO2 MnCl2 +Cl2 ↑+2H2O
试题枚举
[例1]Murad等三位教授提出NO在人体内有独特的功能,关于NO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②NO不是亚硝酸酐
③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④NO是无色气体
A.全部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NO中氮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它可以是还原产物,如HNO3→NO,也可以是氧化产物,如NH3→NO;HNO2的酸酐是N2O3;NO是无色气体。所以,所给的几种说法都正确。
答案: A
[例2]“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致冷。该化学物质是
A NaCl B NH4NO3(s) C NaOH(s) D CaO(s)
解析: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生石灰与水的反应也放出大量的热,氯化钠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很小。
答案:B
[例3]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的2种气体,它们是(1)NO和NO2(2)NO2和O2(3)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是V1、V2、V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V1>V2>V3 B. V1>V3>V2 C. V2>V3>V1 D. V3>V1>V2
解析:设每种气体的体积为1体积,则:(1)中剩余1+(1/3)=4/3体积气体;(2)中剩余3/4体积的氧气;(3)中剩余1体积的N2.
答案:B
在进行氮氧化物计算时,要注意有关循环氧化、由多步反应合并所得总反应的应用。记注下列反应:
4NO2 + O2 + 2H2O = 4HNO3 4NO +3O2 + 2H2O = 4HNO3
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 2NO2 + 2NaOH = NaNO3 + NaNO2 + H2O
[变式]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装有N2和N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足够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缩小为原来体积的3/5,则远混合气体中N2和NO2的体积比
A.2:3 B.3:2 C.3:5 D.5:3
答案:A
碳、硅及其化合物
考点聚焦
3. C与浓硝酸的反应:
2. 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浓、稀硝酸均为强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均不产生氢气,但浓硝酸的氧化性更强,浓硝酸一般被还原成NO2,稀硝酸一般被还原成NO;浓硝酸具有挥发性、不稳定性,遇金属铁、铝产生钝化现象;因此保存时要把它盛放在棕色瓶里,储存在阴暗而且温度低的地方。
练习: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 硝酸的不稳定性:
2. 化学性质:(1)受热分解:NH4Cl
NH4HCO3
铵盐的受热分解比较复杂,并非都生成对应的酸和氨气。
(2)与碱的反应:
思考:NH4+的检验:操作为
离子方程式为
1. 物理性质:都是离子晶体,都易溶于水。
1.结构: (电子式)
4.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2)收集方法: (3)干燥方法:
(4)验满方法 (5)尾气处理:
思考:哪些气体最后要进行尾气处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