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7972  397980  397986  397990  397996  397998  398002  398008  398010  398016  398022  398026  398028  398032  398038  398040  398046  398050  398052  398056  398058  398062  398064  398066  398067  398068  398070  398071  398072  398074  398076  398080  398082  398086  398088  398092  398098  398100  398106  398110  398112  398116  398122  398128  398130  398136  398140  398142  398148  398152  398158  398166  447090 

11.预测题

(1).(2008广东)已知两不等的实数满足则过点的直线与单位圆的位置关系为( )

A.相切   B.相离   C.相交   D.不确定

分析:本题给出的是两个方程,所研究的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需要两点确定的直线方程,通过观察就可以把已知的方程转化为所求直线的方程,从而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因为 实数满足,所以点的坐标都适合直线,即两点确定的直线方程为,原点到此直线的距离为,所以直线与圆相切.故选A

答案:A

评注:不要直接由两点式写方程,要注意观察并把已知条件转化,减少计算量.

(2).(08届莆田四中)已知内一点,且的面积分别为, 则的最小值是(  )

   A.9       B. 16      C. 18      D. 20

分析:已知条件为向量的数量积与夹角,可以得到两边之积,再由两边与夹角求得的面积,另一方面, 的面积又为的面积之和,从而实现了由向量向代数式的转化.然后用均值不等式求得最值.

解:∵,∴,又因为的面积为的面积之和,∴得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故选C.

答案:C

评注:本题完成了由向量向函数方程之间的转化,进而又转化为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做题时要注意条件的联系性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3)(宁夏银川一中)

2008052524
 
设函数

 项和是

2008052524
 
(   )

  A.         B.     C.    D.

分析:把题目中的函数求出,得到解析式,从而转化为数列的通项与前项的和.

解: 由函数,所以, 所以

,项和为=,故选C.

答案:C

评注:本题中给出的已知 条件是函数与导函数,由导函数确定原函数,从而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求出前项的和.

(4)(江苏省盐城中学)求直线()被曲线所截的弦长.

分析:本题给出的是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要求弦长,就要转化为普通方程.

解:将方程,分别化为普通方程:

评注:对于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的方程,可以直接求解,也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求解出.

(5).(原创)设函数,若,则点所形成的区域的面积为    (  )

A.   B.   C.   D.

分析:首先分析由所确定的平面区域,再根据区域的形状求其面积.

解:由,得,即,所表示的区域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面.由,

,即,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的左下方.故点所形成的区域如图阴影部分所示.

到直线的距离为,又,故,

,对应的圆心角角为,扇形ABC的面积为;

的面积为,故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即点所形成的区域的面积为.选D.

评注:考查圆的标准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元二次方程表示平面区域,扇形的面积以及函数的表示等知识.考查运算能力和化归思想.函数,不等式的内容都是比较容易与其它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点,本题在形式上是函数和不等式问题,但剖析之后可以发现,其实质是圆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的问题.高考中,知识的交汇试题是主流,很多题目都是以一个知识点为载体考查另一个知识点,解题时一定要善于分析,透过表面看透问题的实质,从而合理转化,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6).(原创)已知过点(0,3)的直线与函数的导函数的图象交于两点, ,且,其中

(1)求直线的方程,并求的长.

(2)问若,问实数m取何值时,使得的图象恒在的图象的上方?

分析:根据求导公式,将函数问题转化为抛物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通过解方程组,由韦达定理和向量的数量积坐标运算,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解: 函数的导函数为,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因为直线过点(0,3), 与抛物线交于两点,所以直线的斜率存在,设为,则直线的方程为,解方程组消去得:,△,方程组有两解,设,则,∴

,∴

又∵  ∴

,∴

①当时,直线的方程为

此时,==.

②当时,直线的方程为,此时,

==.

(2)设,定义域为

,令,得

∴当时,为减函数;

时,为增函数;∴当时,最小,最小值为,∴要使得的图象恒在的图象的上方,需使最小值>0,即

评注:考查函数求导,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 向量的数量积, 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利用韦达定理计算弦长等综合运算求解能力.本题通过函数求导,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并把两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讨论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的综合性题目.做题时要仔细审题,逐步翻译,求解直线或圆锥曲线的方程时往往要先设后求,利用待定系数法和解方程组法由韦达定理解答.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解方程组时,判别式是否大于0,函数的定义域等这些细节问题.

试题详情

10.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向量)问题

例17.(2008江苏海头高级中学)如图,有一圆柱形的开口容器(下表面密封),其轴截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BC中点,现有一只蚂蚁位于外壁A处,内壁P处有一米粒,则这只蚂蚁取得米粒所需经过的最短路程为__  _ 

分析:研究最短距离,需要把立体图展为平面图,由两点间的线段最短,求线段的长。

解:把圆柱侧面展开,并把里面也展开,如图所示,则这只蚂蚁取得米粒所需经过的

最短路程为展开图中的线段,则

答案:

评注:研究立体问题常常以平面为基准,把立体问题

转化为平面问题,把曲线问题转化为直线问题,

这是解决问题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例18.(2008年安徽卷,理18)如图,在四棱锥中,

底面四边长为1的菱形,, ,

,的中点,的中点

(Ⅰ)证明:直线

(Ⅱ)求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

分析:要证线面平行,可以在面内找的平行线,取的中点,通过线线平行证出,也可以找平面的平行平面通过面面平行证出; 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角可以通过平移转化为平面角求出;而(Ⅲ)中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不易找出,可以利用线转化为点A到平面OCD的距离求出.还可以用向量法通过计算解答各题.

解法一:(综合法)  (1)取OB中点E,连接ME,NE

   

  (2) 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作连接  

     

     所以 所成角的大小为

   (3)点A和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相等,连接OP,过点A作

 于点Q,

   又 ,线段AQ的长就是点A到平面OCD的距离

  

   ,所以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

解法二.(向量法)作于点P,如图,分别以AB,AP,AO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坐标系

(1)

设平面OCD的法向量为,则

,解得

(2)设所成的角为,

   , 所成角的大小为

(3)设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则在向量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由 , 得.所以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

评注:立体几何问题一般都可以用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都要经过转化,把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将空间问题转化为代数运算从而证得求出.

例19.(2008山东卷,理20)如图,已知四棱锥,底面为菱形,平面分别是的中点.

(Ⅰ)证明:

(Ⅱ)若上的动点,与平面所成

最大角的正切值为,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分析:比较容易证出,可以转化为线面垂直证明出, (Ⅱ)的点上的动点,而且与平面所成最大角不太容易找到,根据(Ⅰ)就要转化为点到的距离最短,然后求出确定位置.另外,对于点的位置不确定而且比较容易建立直角坐标系时,用坐标计算比较简单。

解:(Ⅰ)证明:由四边形为菱形,,可得为正三角形.

因为的中点,所以.又,因此

因为平面平面,所以

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又平面,所以

(Ⅱ)解:设上任意一点,连接

由(Ⅰ)知平面,则与平面所成的角.

中,,所以当最短时,最大,

即当时,最大.此时

因此.又,所以,所以

解法一: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则平面,过,连接,则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中,,又的中点,在中,

,在中,,即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解法二:由(Ⅰ)知两两垂直,以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又分别为的中点,所以

,所以

设平面的一法向量为

因此

,则,因为

所以平面,故为平面的一法向量.又

所以.因为二面角为锐角,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评注:本题为探索性问题,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使用线面角时不易找出。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分析,仔细体会前后问之间的关系,能否打通思路,把问题进行适当地转化,做到立体问题平面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利用化归思想解答问题。

试题详情

9.平面向量、解析几何中的化归思想

例15.(2008全国Ⅰ,理10)若直线通过点,则(   )

A.        B.        C.       D.

分析:点是单位圆上的点,,则可以通过直线与单位圆的位置关系来转化。,当然也可以把直线看作等式或看作向量的数量积来解答。

解法一:由题意知直线与圆有交点,则.

解法二:设向量,由题意知

可得

答案: D

评注:本题中的两种方法都是把已知条件进行了转化,利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不适为捷径,方法比较活跃,知识连接成网,这要靠我们平时积累和总结。

例16.(全国Ⅱ,理21)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AB相交于点D,与椭圆相交于EF两点.

(Ⅰ)若,求的值;

(Ⅱ)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本题中涉及到的点比较多,其中都在直线上,(Ⅰ)中的向量要用点的坐标表示出,所以可以先设出各点的坐标,再转化为关于的方程解出,(Ⅱ)中的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可以都以为公共边,也可以以为公共边求出。

(Ⅰ)解:依题设得椭圆的方程为

直线的方程分别为

如图,设,其中

满足方程,故.①

,得

上知,得.所以

化简得,解得

(Ⅱ)解法一: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①式知,点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四边形的面积为

,即当时,上式取等号.所以的最大值为

解法二:由题设,.设,由①得

故四边形的面积为

时,上式取等号.所以的最大值为

评注:解析几何中的问题常常与向量、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问题相联系,进行转化解答。

试题详情

8.数列问题的转化

例13.(2009莱阳高三理)若数列满足,则称数列为调和数列。已知数列为调和数列,且,则   

分析:根据调和数列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倒数数列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由此可以转化,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求出前项和。

解:根据调和数列的定义知:数列为调和数列,则,也就是数列为等差数列,现在数列为调和数列,则数列为等差数列,那么由,得20

答案:20

评注:本题为新定义题,但也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通过现象看本质,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特殊数列等差数列进一步解答,此题中注意角色的变化,数列为调和数列,数列为等差数列是解题的关键。

例14.(2008陕西卷,文20)已知数列的首项….

(Ⅰ)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Ⅱ)数列的前项和

分析:对于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要按定义证明,但证明完后也提示我们下一步要用等比数列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进一步判断数列的类型,从而求出其前项和

解:(Ⅰ)

      ,又

      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Ⅱ)由(Ⅰ)知,即

,   ①

,②

由①②得

.又

数列的前项和

评注:解决数列问题就要判断是否为等差、等比数列,如果不是,那么能否构造新数列为特殊数列,注意转换角色,把数列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特殊数列问题和研究方法解答。

试题详情

7.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转化

例11.(2009山东省济宁市)若函数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分析:本题为三次函数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函数应该有两个极值点,一个极值为正,一个极值为负,所以要先求出其导数,再求其极值。

解: 由函数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函数有两个极值点,且有,得,所以函数的两个极值为,结合图象,应该有,故选A

答案:A

评注:一般地对于高次函数来说,要转化为导函数研究问题,特别是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性质时要用导数解决。

例12.设函数为实数。

(Ⅰ)已知函数处取得极值,求的值;

(Ⅱ)已知不等式对任意都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Ⅱ)中不等式对任意都成立,可以转化为的不等式在都成立,从而变为的一次函数由单调性来解答;也可以将分化出来,转化为的不等式在恒成立,研究右边函数的最值。

解:  (1),由于函数时取得极值,所以

   即

 (2) 方法一: 由题设知:对任意都成立

   即对任意都成立

  设 , 则对任意为单调递增函数

  所以对任意恒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即 , 于是的取值范围是

  方法二:由题设知:对任意都成立

  即对任意都成立

  于是对任意都成立,即

, 于是的取值范围是

评注:对于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一般来说是要分化出参数,转化为求右边函数的最值问题;但有的也不容易分化,我们也可以转换主变量,把二次函数转化为一次函数,根据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即可容易完成。

(湖北理)

已知定义在正实数集上的函数,其中.设两曲线有公共点,且在该点处的切线相同.

(I)用表示,并求的最大值;

(II)求证:().

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不等式和导数的应用等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Ⅰ)设在公共点处的切线相同.

,由题意

得:,或(舍去).

即有

,则.于是

,即时,

,即时,

为增函数,在为减函数,

于是的最大值为

(Ⅱ)设

为减函数,在为增函数,

于是函数上的最小值是

故当时,有,即当时,

试题详情

6.极坐标与参数方程转化为普通方程

例10.(2008南通四县)(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已知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是.以极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极轴为x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求直线l与曲线C相交所成的弦的弦长.

分析:本题既有参数方程又有极坐标方程,用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研究弦长问题很难解决,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求出。

解: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是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即  直线l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为xy-1=0,

曲线C的圆心(2,0)到直线l的距离为   

所以直线l与曲线C相交所成的弦的弦长=.  

评注:研究极坐标与参数方程问题可以直接研究,也可以转化为普通方程研究,特别是在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常常转化为普通方程求出。

试题详情

5.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图

例8.(2009莱阳模拟)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和侧视图是腰长为4的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该几何体的体积为V,并且可以用n这样的几何体拼成一个棱长为4的正方体,则V,n的值是(    )

  A. B.

C.  D. 

分析:由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再做解答。

解:根据三视图,可知此几何体为一个如图所示的四棱锥,其体积为,故选B

答案:B

 评注:高考题注重对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的考查,一般是给出几何体的三视图,让我们还原为立体图,然后求出一些几何量。

例9.(2008山东淄博市模拟)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正视图中△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俯视图为正六边形,那么该几何体的侧视图的面积为(    )

 

        正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A.        B.        C.       D.

分析:先把三视图还原为立体图,再由立体图进行解答。

解:有三视图可知,此几何体为正六棱锥,如图,其中正视图

,是正三角形,则,∴底面边长为1,侧棱长为2,

则高为,设分别为的中点,则为侧视图,

,∴侧视图的面积为,故选

答案:

评注:正确对待三视图,要会还原为立体图,找出相应的量解出,

注意对应的量不能出错。

试题详情

4.函数与导函数之间的转化

例6.(2008湖北卷,理7)若上是减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分析:把已知条件函数在某区间上是单调减函数需要转化为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是恒负,再分化出,转化为函数研究最值问题解决。

解:∵上是减函数,∴上恒成立,即上恒成立,设上单调递增,∴,∴当时,上恒成立,即上是减函数。故选C

答案:C

评注:函数的单调性通常转化为导函数的正负判断,而不等式恒成立又常常转化为函数研究最值问题,本题中还要注意做题的严密性,等号不能丢掉。

例7.(2008福建卷,理12)已知函数y=f(x),y=g(x)的导函数的图象如下图,那么y=f(x),y=g(x)的图象可能是(   )

 

分析:注意观察导函数的图象以及原函数的图象,并把所得到的信息转化为原函数的信息,加以排除选择。

解:令,则,当时,由图象知,即是增函数,则答案A,C错, 当时,,即是减函数,则答案B错,故选D.

答案:D

评注:对于由图形给出的信息要从中提炼出来,并适当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准确,本题中的两个函数可以转化为一个函数,进行构造,导函数的正负转化为原函数的增减。

试题详情

3.转化函数关系

例5.(2008山东卷,文15)已知

的值等于     

分析:本题中的函数不是以为整体,而是以为整体给出的解析式,所以要求函数值,需要先求关于的解析式,再代入求值。

解:∵,∴

评注:有些题目中往往所给的解析式不是关于的解析式,这时需要我们把解析式进行转化,本题中先把函数进行转化,然后进行运算。

试题详情

2.新定义运算转化为普通运算

例3.(2008山东省泰安市)如图所示的韦恩图中,A、B是非空集合,定义集合A#B为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若, 则A#B为(      )

A.   B.

C.   D.

分析:根据图形语言可知定义的A#B转化为原有的运算应该是表示为,所以需要求出,借助数轴求出并集与交集。

解:,则,根据新运算,得A#B=故选D

答案:D

评注:本题是集合中的新定义运算题,综合考查了图形语言、集合的描述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由图形语言把新定义运算转化为原有的普通运算解出。

例4.(2008山东省郓城一中)定义一种运算,令,且,则函数的最大值是(    )

A.           B.1           C.         D.

分析:根据新定义,知要确定函数的解析式,需要比较的大小关系,即需要求的取值范围,另外,还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再确定的解析式,从而求出函数的最大值。

解:设

,∴,∴,即

根据新定义的运算可知

()

∴函数的最大值是,故选A

答案:A

评注:解决新定义问题,首先要把定义读懂理解透,把陌生的新内容转化为熟悉的已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熟悉的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