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7年2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首先审议了《就业促进法〈草案〉》,体现了“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的原则。国家重视就业工作是因为 ( )A.就业再就业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B.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C.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就能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困
D.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就能实现社会和谐
答案 B
2007年央视国际网报道,要加快培养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十一五”期末使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高级工占20%。据此回答1-2题。
1.劳动者技能素质的整体提高 ( )
①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自主择业 ②有利于获得更优厚的报酬 ③能实现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完全统一 ④能确保劳动者的权利不受侵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2.近年来,我国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技工荒”。资料显示,中等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为?20%-40%?,而中国不到4%,缺口达上千万人。这一事实说明 ( )
①我国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总体偏低 ②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③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④我国劳动者就业结构不合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12.2008年2月24日,造成105名矿工遇难的山西洪洞特大矿难案公开宣判,17名相关责任人获刑,据悉,该煤矿违规操作,工作环境危险,矿方盲目施救是造成惨剧的主要原因,这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 ( )A.休息、休假权 B.安全卫生保护权
C.平等就业择业权 D.劳动权
答案 B
学以致用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9 894亿元,而随着财政政策的适当调整,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请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 (1)材料反映了财政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2)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①我国的财政支出有相当大部分是经济建设支出,特别是财政对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可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创新试题
11.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劳动者,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劳动者。这样做有利于 ( )A.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经济效益
B.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
C.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D.保障劳动者平等享有基本权利
答案 D
10.农民工是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的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 ( )A.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
C.完全运用市场经济原则
D.对农民工进行职业素质培训
答案 A
9.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但2004年下半年,在浙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却出现了“民工荒”,其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部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工作环境和条件差。“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提醒企业经营者要 ( )A.尽量提高民工的工资待遇
B.按照劳动合同制度的要求,与农民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
C.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D.为农民工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 C
8.漫画《反差》中的现象表明,劳动者要顺利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就应该 ( )
A.树立竞争意识,努力提高劳动技能
B.转变就业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C.放弃到机关工作的想法
D.选择收入相对较低的工种
答案 B
7.江苏梦兰集团和中科院合作组建“中科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梦兰集团提供资金和土地,中科院提供核心技术“龙芯?1号?”,使第一款使用中国人自主研发CPU龙芯的电脑在江苏开始批量生产。这一做法 ( ) ①有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化 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③表明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
的主体 ④说明采用新技术一定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答案 A
6.企业之所以树立“诚信服务”的营销理念,是因为 ( )
A.良好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B.企业信誉是企业的有形资产
C.只要坚持诚信就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D.优质服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答案 A
5.近两年,中粮集团在粮食贸易、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领域积极推进重组、兼并,加快了产业整合步伐,实现快速增长。企业兼并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热点之一,下列对企业兼并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 ②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③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 ④有利于淘汰落后企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