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9238  399246  399252  399256  399262  399264  399268  399274  399276  399282  399288  399292  399294  399298  399304  399306  399312  399316  399318  399322  399324  399328  399330  399332  399333  399334  399336  399337  399338  399340  399342  399346  399348  399352  399354  399358  399364  399366  399372  399376  399378  399382  399388  399394  399396  399402  399406  399408  399414  399418  399424  399432  447090 

(一)本章教学要求

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1.1创设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2通过有关化学实验,初步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2.1初步学会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实验技能和方法以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训练实验操作技能为主。相关内容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过程中还要逐步学习和提高。
2.2初步学会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2.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1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化学计量教学要求: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并通过物质的量建立起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物质的量相关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表述的是终态水平(其他内容的要求亦如此),即化学l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步到位”。当学生初次接触这些内容时,只要求进行计算公式的简单换算,如已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求算溶质的物质的量,不要刚开始学习时,就加入较复杂的计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暂不作要求。 
2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3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4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试题详情

根据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于可持续发展”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内容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解无机物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本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理念。

  教科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实验内容的设置上考虑了学生的基础,由复习巩固(过滤、蒸发、简单的蒸馏)到加深拓展(实验室完整的蒸馏操作、粗盐提纯后涉及的离子检验问题)到新知识的学习(萃取)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这样即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第二节中涉及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等化学学习过程中研究和认识化学的基本工具,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试题详情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全章包括两节内容: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该节内容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将化学基本概念作为基础,并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该节内容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兑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同时贯穿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本章具体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如下:

试题详情

(九)迎着金融风暴挑战,2009年3月浙江海宁某村农民在村干部带领下,共同集资参股

   购买某国土地种植大豆。村干部介绍说:“该国一半国土位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农业

   生产条件优越,可耕地开垦面积不到50%,该国政府鼓励外资从事土地开发……’

19.浙江海宁农民海外创业所去的国家是

  A. 智利   B. 巴西   C. 阿根廷   D. 秘鲁

20与该国相比,浙江农业区位条件不利的是

 A.耕地资源不足   B. 市场需求量不大  C. 水热资源贫乏   D. 农业劳力短缺

[解析思路]:该题考查考生运用材料进行区域定位、判读的能力,描述分析区域地理事物特征、对比思考的能力。“世界最大的高原”、“鼓励外资进入开发”等都是解决区域定位的关键。

[区分度]:低

试题详情

(八)右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17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18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

  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思路]: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迁移转化能力、对抽象原理的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信息:距市中心不同的各地段低价均有上涨,距离近增幅大,距离远增幅小;远郊地区范围扩大了;影响地价的关键在于:距离远近、交通通达性、环境质量,在交通条件优劣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出现了几个峰值区域,近郊峰值区可布局的事物:种植业需处远郊,用地开阔、规整;美术馆布局需近人口稠密区。

[区分度]:低

试题详情

(六)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

12.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A. 对流层、电离层    B. 平流层、电离层

  C.. 平流层、中问层   D. 对流层、中间层

13.下面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A

[解析思路]: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气旋反气旋系统的判读。(12)各层间温度变化各异,注意分析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成正相关或负相关。(13)明确:热带气旋的气流、气压状况,风向判断抓住一条辅助线---水平气压梯度力线。

[区分度]:低

(七)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盆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图)。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

14.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A.高出很多   B. 高出稍许   C.高度相同   D. 高度较低

15. 实验中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

  A. 黄土塬   B. 沙滩地   C. 沼泽地   D. 自流盆地

16.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A. 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   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量

 C. 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   D. 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解析思路]:实验类命题,注重对抽象原理的验证、感知。该题考查考生对下垫面性质、地表状况,与地表径流的关系。(14)海绵起到拦蓄地表径流的作用,相同降水量的情况下,会使注入盒中水量减少。(15)四个选项中,能具有“涵养水源”、“截蓄径流”、“增加下渗”等功能的地理事物只有湿地。(16)略

[区分度]:低

试题详情

(四)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右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7.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8.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9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③

[解析思路]:本题着重考查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7)如图所示:两板块相向运动、相互挤压、褶皱隆起,其边界不会再明显展宽,故为消亡边界;图示内容,要判断出两板块属于洋块或陆块,条件缺失,从两板块的剖面特点、碰撞效果来看,应为同一性质的板块,即:皆为大洋板块或皆为大陆板块。(8)由上述判断分析,A、B、D地貌单元皆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或远离或碰撞的结果。故选:C 。(9)板块学说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和解释相关地表形态、地貌的形成;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地热等资源的分布等问题。

[区分度]:中

(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

   形的信息。右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10.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A.东北一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一东南向  D.南北向

11.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A.上、下部均陡峭    B. 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 上、下部均平缓   D. 上部较缓,下部较陡

[解析思路]:本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作图能力,具体而言即考查考生对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能力。(10)明确: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如下图所示:

 

       山脊走向:东北-----西南

(11)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地形特点,依据等高线的分布、疏密程度。

[区分度]:低

试题详情

(三)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5.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侵人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6.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 石林   B. 沙丘   C. 海蚀柱   D. V型谷

[解析思路]:该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的分类与判断;地表形态的塑造。(5)三大类岩石中,具有明显层理结构的是:层层堆积、固结成岩后的沉积岩。(6)四类地貌所对应的营造力分别是:石林----水蚀、沙丘----风积、海蚀柱---水蚀、V型谷----冰川侵蚀。故答案为:5. D  6. B

[区分度]:低

试题详情

(二)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3.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 日月升落   B. 极昼极夜  C. 月相变化  D. 四季转换

4.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  B . 24小时零4分  C.  24小时56分   D . 24小时

[解析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运用原理解释现象的能力。涉及地球自转的意义、周期等考点。(3)地球自转可以产生的地理意义包括:地转偏向力、昼夜交替、时间产生等这些都可作为证明地球自转的论据;(4)由题意分析,该题所指时间为“太阳日”,其长度为24小时。

[区分度]:低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