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0116  400124  400130  400134  400140  400142  400146  400152  400154  400160  400166  400170  400172  400176  400182  400184  400190  400194  400196  400200  400202  400206  400208  400210  400211  400212  400214  400215  400216  400218  400220  400224  400226  400230  400232  400236  400242  400244  400250  400254  400256  400260  400266  400272  400274  400280  400284  400286  400292  400296  400302  400310  447090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试题详情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动态,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试题详情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当做好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试题详情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试题详情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2]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试题详情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试题详情

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亲和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5.开放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试题详情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或按一定的根据把某些资源归属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点,把某些资源区分开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比如根据资源的来源,把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把其分为人力资源(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把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把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1]

试题详情

19.如图,ABC和ABD为两个光滑固定轨道,A、B、E在同一水平面,C、D、E在同一竖直线上,D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C点高度为2h,一滑块从A点以初速度分别沿两轨道滑行到C或D处后水平抛出。

(1)求滑块落到水平面时,落点与E点间的距离.

(2)为实现应满足什么条件?

杭州宏升高复学校2011届第二次月考  

试题详情

18.为了研究过山车的原理,物理小组提出了下列的设想:取一个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长为L=2.0m的粗糙的倾斜轨道AB,通过水平轨道BC与竖直圆轨道相连,出口为水平轨道DE,整个轨道除AB段以外都是光滑的。其中AB与BC轨道以微小圆弧相接,如图所示。一个小物块以初速度,从某一高处水平抛出,到A点时速度方向恰沿AB方向,并沿倾斜轨道滑下。已知物块与倾斜轨道的动摩擦因数(g取10m/s2求:(1)小物块的抛出点和A点的高度差;

(2)要使小物块不离开轨道,并从水平轨道DE滑出,求竖直圆弧轨道的半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3)为了让小物块不离开轨道,并且能够滑回倾斜轨道AB,则竖直圆轨道的半径应该满足什么

条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