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0173  400181  400187  400191  400197  400199  400203  400209  400211  400217  400223  400227  400229  400233  400239  400241  400247  400251  400253  400257  400259  400263  400265  400267  400268  400269  400271  400272  400273  400275  400277  400281  400283  400287  400289  400293  400299  400301  400307  400311  400313  400317  400323  400329  400331  400337  400341  400343  400349  400353  400359  400367  447090 

3、本词最大特色是“触景生情,层层深入”,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一二。

女词人在道出悲戚之情后,便想到了“将息”。“将息”,字面上的意思是保养身体,而

深层意思则是要抑止自己的悲痛情绪,恢复到平静的状态。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眼

前的一切景象都会使她产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念头。因此,词中在“最难将息”一语之

下分四小层,一层深似一层地写出她那无止境的哀愁。

首先,她想借酒浇愁,却不料大风忽起,寒气砭骨,使她意绪全无,她很清楚,“三杯

两盏淡酒”(触景生情)难以驱散她心头浓重的愁云。

其次写她在百无聊赖中仰头望天,正值雁群飞过,这又引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在往日,丈夫不在身边时,看到它们,便会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而今后丈夫永远不会再给她写信了,此恨又如何能消?

再往下,转入写女词人眼前的景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这明明是说,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败景象!

最后写女词人独自“守着窗儿”(寓情于景),只盼快些天黑,让所有这些触动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都淹没在这沉沉的夜幕里,可偏巧这时候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 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思是女词人此刻的感情状况决非一个“愁”字所能尽,而是比“愁”要深沉、凝重得多。说它深沉、凝重,是因为这是悼亡之情--这是我们从词中所有的艺术细节中可以察觉到的。但女词人没有明说,也许是不忍心说,她给读者留下了广大的想像空间。

五、人文体悟

试题详情

2、本词的重要特色是“叠字妙用”,结合首句这一千古名句分析一二。

--首句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寻寻觅觅”是外在的行为; “冷冷清清”是物是人非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心境的共同体; “凄凄惨惨威威”则是内心的感受。傅庚生论述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妙在有层次,;妙在曲尽思妇之情。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用“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去者,用“觅觅”。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阁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试题详情

1、本词特色之一是“虽用口语写成,但韵律感极强”,就刚才读背过程的体会谈谈。

--《声声慢》的韵律最为奇绝,这首词是如何通过韵律传情的? 由于是抒发写不尽的“愁”,作者在声调韵律上也特别讲究,以声摹情,以声诉情,达到了如泣如诉如呜如咽的艺术效果:(1)《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的心情。(2)以双声迭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迭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

试题详情

4、当堂背诵

四、艺术鉴赏

试题详情

3、导读

此词作于女词人丧夫后不久,作者着力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并反复诉说她内心极度的孤寂感,其中无不隐含着她丧夫的悲痛。诵读时,一定要仔细品味这种深深的悼亡之情。

这首词用的是入声韵,韵脚依次是觅、戚、息、急、识(上片);积、摘、黑、滴、得(下片)。这种声调在当今普通话里已经消失。我们当然只能按普通话来读,读时把韵脚上的字读得短促一些,再加上适当的停顿,也同样能创造出跟本词内容相适应的气氛来。

试题详情

2、自读,理解大意:

译诗:

寻来寻去,不知他在哪里?

他不在这里,这里是多么冷清呀,

凄凄惨惨的光景,使我好伤悲!

天气刚暖和一点却又变得寒冷,

教我如何养身!

喝几杯淡酒来驱散我内心的苦痛,

谁知向晚的风如此强劲。

雁群从天上飞过,

望着它们我好伤心──

这正是我往日见过的那一群。

庭院里满地堆积着凋谢的菊花,

如今还有什么可摘的呢?

一枝枝,一瓣瓣,全都憔悴得很。

我靠窗坐着,孤零零的一个人,

怎样才能挨到夜幕降临?

天色终于暗淡下来,下起了细雨,

寂寞的梧桐树上,点点滴滴,

响个不停。

这样的光景,

用一个“愁”字,又怎能说尽?

试题详情

1、听范读(多媒体)

试题详情

3、  触景生情,层层深入。

教学难点

古今韵律之不同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声声慢》,营造氛围。

二、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遂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

 前期词多写悠闲生活,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沉哀凄苦,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三、初读感知

试题详情

2、  叠字妙用;

试题详情

1、  诵读背诵;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