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 外自读《雨果颂词》一文。
雨果颂词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在他去逝后,雨果为他写了《巴尔扎克葬词》;雨果是不朽的,在他去逝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为他唱着赞歌。
雨果称赞巴尔扎克一生短促而饱满,“作品比岁月还多”,他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20岁时出版《颂诗集》,1830年写成划时代的剧本《欧那尼》,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1862年,代表作《悲惨世界》问世,1866年《海上劳工》问世,1874年《九三年》问世,还有《笑面人》等小说及大量诗集、剧本和其他著作。他的任意一部长篇小说都足以使他成为世界级的文豪。
雨果评价巴尔扎克“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悲惨世界》的扉页,雨果深情地写道:“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命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儿童羸弱,黑暗使妇女堕落--还得不到解决,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雨果同情冉阿让、芳汀们的遭遇,充满激情地为他们奔走呼告。
雨果赞赏巴尔扎克“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雨果同样也无愧于“革命作家”的称号。他开始不理解巴黎公社,但后来当凡尔赛军队血腥地屠杀公社社员的时候,雨果挺身而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替公社辩护,甚至把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寓所无偿提供给公社社员避难。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远在巴黎的雨果闻迅,怒火中烧,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斥责同胞的野蛮行径:“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杀了人,一个抢了东西,手拉手回了欧洲。在历史面前,两个强盗,一个是法兰西,一个是英吉利。”
雨果预示巴尔扎克“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雨果何尝不是这样呢?1885年雨果逝世,巴黎100多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流亡的巴黎公社领导人要求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公社社员,一定要想方设法回到巴黎,为雨果送行。雨果的葬礼盛况空前。世界大都市巴黎,大家气派,波澜不惊,从古到今,其万人空巷的盛况屈指可数:一次为1944年8月盟军从纳粹手中解放巴黎,一次为1998年法国队夺得足球世界杯,一次就是1885年雨果的葬礼。
巴尔扎克年轻时曾以言论伤害过雨果,但雨果宽宏大量,虚怀若谷,正如他的名言所说的:“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
让我们读着《巴尔扎克葬词》,吟着雨果颂词,踏着伟大作家的足迹,把握着不朽灵魂的脉膊,去关注人生,热爱人类吧。!
板书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哀悼 怎样的人? 天才、思想家、精神统治者 惊呆
评价 怎么评? 短促 然而 饱满
歌颂 为什么? 光明、开始、永恒
评得怎样?
教学示例5: 科技文
《物种起源》导言
杭州高级中学 周伟
教学目标:
本文不仅是篇叙述、抒情、议论互相交错的葬词,更是一首情理交融的“赞美诗”。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思,深情将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活力。
正因为雨果运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来写实,居高临下,大开大合,以真实、真情、真挚、真理感动着数以万计的读者,从而也使本文成了研究巴尔扎克必读的重要历史文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雨果本人也与巴尔扎克一样的了不起。
3、在这段中还有不懂的句子吗?(质疑讨论)
·第10段的第3句话“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哪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哪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齐读)(讨论明确)
“这样的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七月革命到1850年,而“一个伟人”是指巴尔扎克。当时有数不清的黑暗和罪恶,因此也有数不清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产生怀疑和动摇,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代人。也就是说巴尔扎克的作品能使人民思考、清醒,更认清社会的本质。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每个人都是要死的,是说人们会从巴尔扎克的死想到自己应该做个怎样的人。
2、下面分小组朗读最后三段,思考:这三段对巴尔扎克的讴歌与一般的葬词有什么不同?(讨论明确)在歌颂巴尔扎克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
概括主旨:本文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了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1、课文的前半部分有哪些语句能直接说明巴尔扎克的一生是“饱满”的?(讨论明确)
·第2段的第2句: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十九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齐读,思考含义)
①这是一个长句,用抓主干、理枝叶的方法理解:主干----巴尔扎克是作家的代表;枝叶----代表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
②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解释说明。
③与前后文有什么联系?承上启下,由哀悼思想家而引出下文,为后文评价具体成就作铺垫。
·课文的第3段能说明巴尔扎克的一生是“饱满”的。
①自由朗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
从三个方面评价:一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二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三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像的书”。
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的?(思考一会儿)
第1个方面是全面评价,第2个方面是从历史的角度评价,第3个方面是从揭露批判的角度评价的。
③读“一部了不起的书-----”这一分句,思考:可以当作历史,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反映社会的角度。
④下一个分句说到通过揭露批判社会现象,让人们看到社会的真实面目,同时表达作者的社会理想。而“观察”与“想象”又是说的什么角度呢?从文学角度评价的。(齐读)
·第8自然段的第1句“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
·最后一段说到巴尔扎克的逝世所造成的影响时的一句话--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齐读,思考其含义)
①从修辞的角度和内容的角度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用的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巴尔扎克的死能给人光明,新的开始和精神永恒的。
②这样的话形象具体,远比“永垂不朽”之类的词语生动得多。这里表达的是作者对巴尔扎克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无比祟敬的感情。(读背这句话)
此句运用排比的句式,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称赞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的逝世固然让人悲哀,觉得似乎是黑暗的降临,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都消失了。而实际上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后的力量,预示着光明的到来,新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比“永垂不朽”之类的词语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无比崇敬之情。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