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02000  402008  402014  402018  402024  402026  402030  402036  402038  402044  402050  402054  402056  402060  402066  402068  402074  402078  402080  402084  402086  402090  402092  402094  402095  402096  402098  402099  402100  402102  402104  402108  402110  402114  402116  402120  402126  402128  402134  402138  402140  402144  402150  402156  402158  402164  402168  402170  402176  402180  402186  402194  447090 

26.答案:(1)3.2  (2)D

解析:使用量筒时,以与量取液体的凹液面最低点相切的刻度计量体积。图中的10 mL量筒分度值是0.2 mL,因此(1)的正确答案为3.2 mL。

从滴定管的最大标称容量刻度处至下端尖嘴处,这部分体积是不确定的。问题(2)中液面处读数是a,此时滴定管中液体体积除有刻度部分的体积(50-a) mL外,还须加上无刻度部分的体积,因此,最终结果一定大于(50-a)mL,即答案为D。

试题详情

25.答案:(1)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如果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  (2)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试题详情

24.答案:(1)过滤

(2)浓硫酸  玻璃棒、滤纸、漏斗、石棉网

(3)2KCl+H2SO4(浓)===K2SO4+2HCl↑  (4)漏斗、烧杯

解析:此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备氯化氢气体的原理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制备HCl要用到可溶性金属氯化物和浓硫酸;而在学生开列的用品中恰缺少浓硫酸。氯化钾也只能从所给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来,利用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溶解性不同(MnO2不溶于水),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其中的二氧化锰,进行过滤操作所缺少的用品有玻璃棒、滤纸、漏斗,制备HCl所用的圆底烧瓶不能直接加热,需用到石棉网;吸收氯化氢的装置是一倒置漏斗和烧杯以防倒吸。

试题详情

23.答案:(1)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洗

(2)先用盐酸清洗,再用水洗

(3)先用NaOH溶液清洗,再用水洗

试题详情

22.答案:(1)NH4Cl

(2)碱石灰(或答生石灰、KOH固体等任一种不与氨反应的干燥剂)  向下排气法

(3)向上排气法

解析:此题为一推断型的实验题。由题给条件可知,B为NH3,C为HCl气体,所以A为NH4Cl。NH3为碱性气体只能用碱石灰或生石灰、KOH固体等不与氨反应的干燥剂干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试题详情

21.答案:(1)不能  在酸性溶液中,NO能将SO氧化成SO,造成结果错误;

(2)保证得到的沉淀都是BaSO4,没有BaSO3;(3)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不变;(4)(a g-142 g·mol1××100%。

试题详情

20.答案:(1)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槽的水中,手握住试管,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表明装置不漏气。

(2)②①③  (3)慢慢将量筒下移。

(4)

解析:此题为一定量实验题,同时也考查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步骤。做定量实验题的一般方法步骤为:先看实验目的,再明确实验的反应原理和计算原理。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2KClO32KCl+3O2,计算原理为:M(O2)=m(O2)=a g-b g,n(O2)=,所以,此实验的关键在于准确测定氧气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温度,二是压强。这就要求读数时,气体温度要与室温一致,量筒内外压强一致。在弄清原理后,再考虑实验的每一步操作。

试题详情

19.答案: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简述)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 H2SO4,充分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过滤
安装好过滤装置,将①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稀释(或沉淀)
在另一烧杯中,放入适量蒸馏水,将②的滤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该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过滤
重新安装过滤装置,将③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洗涤沉淀
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水滤出后,再次加水洗涤,连洗几次

检验沉淀是否
洗净
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少量洗出液,滴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沉淀已洗净。

试题详情

18.答案:(1)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2)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水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4)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试题详情

17.答案:(1)B  (2)次要因素  (3)科学研究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