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微平移法:
所谓微移波形,即将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衡微小的一段距离得到经过微小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据质点在新波形图中的对应位置,便可判断该质点的运动方向.如图8-6所示,原波形图(实线)沿传播方向经微移后得到微小一段时间的波形图(虚线),M点的对应位置在M′处,便知原时刻M向下运动.
依波的形成机理和传播规律可分为“质点带动法”和“图象微平移法”.此外还有“上下坡法”“同侧法”等.
1.质点带动法(特殊点法):
由波的形成传播原理可知,后振动的质点总是重复先振动质点的运动,若已知波的传播方向而判断质点振动方向时,可在波源一侧找与该点距离较近(小于)的前一质点,如果前一质点在该质点下方,则该质点将向下运动(力求重复前面质点的运动),否则该质点向上运动.例如向右传的某列波,某时刻波的图象如图8-5所示,试判断质点M的振动方向,可在波源一侧找出离M较近的前一质点M′,M′在M下方,则该时刻M向下运动.
波与振动的综合应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其特点常以波的图象为载体考查考生对波动这一质点"群体效应"与振动这一质点"个体运动"内在联系的理解.其中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间关联判断,往往是该类命题破题的首要环节和思维起点.
(二)金属与其它溶液的反应
活动内容 及步骤 |
实验现象 预测 |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
|
|
|
|
|
|
|
|
|
|
|
|
小结与交流
1.上述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2.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教学反思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但是本节课时间较为紧张,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可把几个探究实验分给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
(一)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2、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
稀盐酸 |
稀硫酸 |
||
实验现象 |
有关化学方程式 |
实验现象 |
有关化学方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我们知道有些金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回忆哪些金属可以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吗? |
提出问题,
回忆已有的知识 得出:铁、镁、铜等 |
引发学生思考、回忆 |
提问:这些金属和氧气发生反应需要什么条件? |
小组讨论、汇报 |
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归纳能力 |
引导:大家拿出盒子中的镁条、铝片观察。用砂纸打磨,观察,比较颜色、光泽的变化。想一想是谁让镁条、铝片穿上外衣的?说明什么? |
氧气。镁、铝在常温的条件下就可以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什么? |
熔点高,但金的表面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金即使在高温的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
化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
以上的实验事实说明什么? |
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不同。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不同说明金属的化学活动性不同。 |
培养认知结构 |
结论: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
||
[投影]资料:金属可以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且,不同的金属放出氢气的速率不同。 |
设计(金属与盐酸或硫酸的实验)、展示、预测实验现象。 探究四种金属与盐酸、硫酸反应的实验。 展示本组实验现象及成果。 |
考察学生的设计问题、实验探究的能力 |
[师-生]总结:镁、锌、铁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能与盐酸、硫酸反应。并且镁与盐酸、硫酸反应最剧烈。锌次之,铁与盐酸、硫酸反应较为缓和。 |
||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幻灯片)。 |
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
训练基本的化学用语 |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即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
如果我们把H加到四种金属之间,你会把它加到哪儿 |
讨论,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我们在讲质量守恒的时候,我们把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反应?反应得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
回答 ,写出反应方程式。 |
回忆已有知识、引入新知识,为下面的实验做铺垫 |
那么铜能否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 |
学生思考 |
反向思维,使知识构建更合理 |
[实验]铜与硫酸亚铁反应。 |
观察、描述、得出结论 |
|
铁比铜活泼,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出来,而铜不能反应出铁,说明什么? |
如果一种金属能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溶液中反应出来,那么第一种金属就比第二种金属活泼。 |
培养学生将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结论性知识 |
下面请大家只利用盒子里的溶液和金属设计实验自行实验判断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
活动与探究:实验并填表。汇报实验结果,展示。 |
将结论性的知识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加以验证 |
[师-生]总结:从以上的实验可以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幻灯片: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
||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给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
讨论,交流后汇报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他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
将本节课的知识更加合理化,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
学案设计
某些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不同 |
初步得出镁、铝、铁、铜、金的化学活动性逐步减弱 |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酸、硫酸反应的难易程度 |
得出镁、铁、锌、铜的化学活动性强弱 |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
得出铝、铜、银的活动性强弱 |
得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强弱顺序表 |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主要是在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模式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对金属活动性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和游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含有根式的式子化简,一般要先把根式转化为分数指数幂后再计算.
五,作业
化简:(1)
(2)
(3)
后记: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